1994年,布莱尔成为英国工党领袖。短短两年,他再造工党,凝聚民心。1997年,工党以压倒性优势终结了保守党连续十八年掌权的历史,布莱尔当选首相,开始了工党史无前例的连续三届执政。
托尼·布莱尔等的《旅程(布莱尔回忆录)》是布莱尔对其任职期间及任职之外经历的第一手叙述,披露了他在担任工党领袖期间及为相十年内所作的种种重大决定,包括发动伊拉克战争;披露了他与同僚,尤其是与继任首相布朗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世界政坛领袖的交往。书中也呈现了布莱尔身为领袖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解释了他为何宁愿对抗舆论也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旅程(布莱尔回忆录)》是一本关于政治权力的本质及其运用的书。
写作历时三年,行文坦率、无畏,并且不乏嘲讽的细节。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窥见一位政治家,也能走近一个凡人。在关于布莱尔的万千文字中,本书独一无二:这是他自己的旅程,他自己的声音。
序言(布莱尔)
我希望这本书与传统的政治传记有所不同,因为我发现此类传记大多容易被人遗忘。所以,现在呈现在你眼前的,不是一本记录我曾经遇到过谁、做过什么事的流水账。有些事件、时间和政治人物没有被提及,并非因为他们不重要,而是因为,我的目标是从一个领袖而非历史学家的角度来写它。我为相十年,相关的历史记录已经够多——无疑还会继续增加,能写这段历史的人也不少。然而,只有一个人,可以记下身处那段历史核心的人究竟有何感受。那个人,就是我。
所以,这是一本个人记录;它描述某一历史时期里,我在政治上——也许还包括某些个性上——的发展和演变历程。我以一种领袖风格起程,以另一种领袖风格结束。这就是我称之为旅程的原因。至于我经历过的重大事件,我当然会描写,不过,我是从一个身在其中的决策者的眼光去写的。这并不是客观的写法;我也不想假装客观,但我希望写得公正。
还有,我是以主题来组织章节的,并没有严格遵循时间顺序。没错,我的主题基本上都是从1997年开始,到2007年结束;不过,在这个框架里,我谈论不同的主题,例如掌权之路、北爱尔兰、黛安娜王妃、“9·11”事件、伊拉克、公共服务改革、奥运会、2005年7月。如果愿意,你完全可以选择某个主题单独阅读,不过,章节之间当然会有大量的互相参照。有些事情,例如我和戈登·布朗之间的关系、我和美国总统们的关系,贯穿始终。
我曾经看过一些自传或传记开篇热情洋溢,结尾却随着出版期限的临近而不顾一切地草草收场,所以,我在本书中采用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写作方法,把章节次序打乱,先完成最难写的部分,把容易的留到最后。我希望从头至尾保持相同的进度和精力。我写了三年。
然而,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并不仅仅是回忆过去。它写的是过去的事件,所以很自然的,它会审视那些事件当时的原貌。不过,我其实并不是个喜爱追忆过往的人。我喜欢往前看。我的人生还有很多想做的事、很多目标。我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我依然在学习。
所以,《旅程》除了利用过去来阐明今天仍然存在的议题之外,还常常放眼未来。我不但回顾执政时所见的世界,还试图描绘它现在及未来的样子,尤其是在涉及“9·11”事件之后的外交事务,以及伊拉克问题和阿富汗冲突方面,还有现任政府所致力的医疗、教育、福利、法律和秩序方面。最后一章特别针对2007至2010年而写,其中就金融危机和不断出现的安全挑战提出的大部分观点跟传统智慧相左,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参与现今人们对当前议题的争论。
最后,此书还有一点信(长信!)的味道,收信人是我热爱的这个国家。我连续赢得三次大选。在我之前,工党从未连赢两届。之前,工党最长连续执政六年。而这一次,持续了十三年。若不是放弃了新工党理念——正如我在最后一章所写——它本来可以继续赢下去的。
那些胜利的降临,是因为有一群人对英国持有跟我一样的看法。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优秀的英国人民勇敢、坚定、敢作敢为。可是,在尊重过去的同时,对于我们今天以及未来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还需要一张蓝图、一个概念、一种感觉。正因为如此,我从过去到现在,都首先是个改革者,而不是传统的左派或右派政治家。我想改革工党,使它能够——并非断断续续地,而是连续不断地——在保守党统治之外,提供一个进步选项。我想改革英国,使它保留20世纪初身披世界最强大帝国斗篷的骄傲,同时,面对21世纪的到来,不会由于那件斗篷不再合身而自觉失落和衰退。我希望,我们能够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因为,今天这块土地已经成为一个包容众多文化和信仰、对抗所有偏见、更关注美德而不是阶级、轻松应对开放的社会和全球化经济的新天地。我希望,我们能够实现新一轮的国内和国际目标。我们将改革公共服务和福利制度,使它们适应2005年而不是1945年的世界。我们将利用欧盟成员的身份以及跟美国的联盟,去影响世界的决定,尽管我们对新兴国家的影响力有所下降。我们将在其他大陆,例如非洲,扮演一个发展伙伴的新角色。我们将打造新的政纲,使得成功的企业和精英能够与一个机会平等、充满温情的社会和谐共存。
本书从一开始就在尝试呈现这样的一幅画面——我在一些地方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在另一些地方失败了,因此,它所描绘的是一件半成品。它从我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尽管来自左派和右派的强大势力都不赞成这样的蓝图,而且竭力去限制它,我却依然相信它是英国未来的唯一希望。
虽然我的政见有意地超越传统的左派或者右派,却不该据此认为我——过去或现在——轻视政党政治。尤其是,正如我过去常常说的,我对工党,对工党的成员、支持者和活动家们,欠着大笔人情。我把他们折腾得够戗!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凭借出众的高尚品质和忠诚熬了过来。确实,我的想法有时候会十分保守,尤其是在经济和安全方面;不过,我的心永远都敲打着改革的鼓点,我的灵魂现在是而且永远是叛逆之魂。
1953年生于英国爱丁堡。1983年在塞奇菲尔德选区当选下院议员,1994年成为工党领袖,1997至2007年任英国首相。离开唐宁街后,作为国际社会维和努力的代表,任四方(美国、联合国、俄罗斯、欧盟)会议中东和平特使,协助巴勒斯坦人为巴勒斯坦立国作准备。2008年5月发起布莱尔信仰基金会,推动世界各大宗教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努力使信仰在当代世界成为积极的正面力量。所创办的非洲治理促进会旨在与各国领袖及政府共同进行政策努力;目前已为罗旺达、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带来了持续投资。在2005年八国集团峰会上,将气候变化提升为国际社会的首要政治议程,成为致力于此的首位政要。后与各国领袖一起,努力在国际气候政策框架方面达成一致。所发起的体育基金会旨在回报英格兰东北部的支持,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体育运动。 夫人为切丽·布莱尔,两人育有四个子女。
中文版前言致谢序言第一章 高涨的期望第二章 领袖学徒第三章 新工党第四章 蜜月第五章 黛安娜王妃第六章 北爱和平第七章 “执政如散文”第八章 科索沃第九章 保守势力第十章 危机处理第十一章 对新工党的授权第十二章 “9.11”:并肩作战第十三章 伊拉克:开战在即第十四章 决定第十五章 伊拉克:善后第十六章 国内改革第十七章 2005:托尼·布莱尔/戈登·布朗第十八章 凯歌与悲曲第十九章 咬牙顶住第二十章 最后阶段第二十一章 离去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