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场景营造”为核心视角,系统研究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在地实践路径,探讨艺术乡建在中国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通过梳理艺术乡建的发展历程、空间分布特征及典型案例,构建了涵盖地方区位、实践要素与文化特征的分析框架,揭示其多主体协同、文化驱动、场景重塑的内在机制,并提出优化发展方向。全书旨在推动艺术乡建从碎片化实践走向系统化发展,为实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南。
陆梓欣,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博士,国家公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文化振兴、夜间文旅和场景理论。曾在C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艺术乡建与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青年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表达与场景建构》《城市夜间旅游场景高质量发展创新路径研究》《中国城市文化经济空间重构研究》等多篇论文,参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途径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建设路径研究》《双循环格局下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课题研究工作。
齐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访问教授,芝加哥大学“城市创新”项目高级合作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文化治理、城市文化规划、公共艺术管理和“场景理论”。著有《百年大变局下的国家文化治理创新》《乡村文化振兴》《城市文化更新》《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研究——理论与案例》等专著10部,刊发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及参加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课题,承担重点区域和城市文化规划数十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目 录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
一、时代背景:百年乡村建设实践中艺术乡建的兴起2
二、社会实践: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进入场景营造阶段4
三、理论更新:艺术乡建的场景营造呼唤新的理论范式5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7
一、把握艺术乡建的内涵特征,系统梳理其历史演变与阶段特征7
二、立足场景营造要素体系,剖析艺术乡建场景的营造全局 8
三、归纳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场景逻辑,探讨场景营造的优化路径8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9
一、关于艺术乡建的文献综述 9
二、关于场景营造的文献综述 23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36
一、研究思路 36
二、研究方法 37
三、创新之处 38
第一章 艺术乡建的内涵、特征与场景属性
第一节 艺术乡建的内涵界定 42
一、艺术乡建的内涵 42
二、艺术乡建的相关概念 44
第二节 艺术乡建的实践特征 46
一、实践背景的现代化 46
二、实践内容的文化性 47
三、实践过程的长期性 48
第三节 艺术乡建的场景属性 49
一、艺术乡建场景的本质属性 49
二、场景营造的要素属性 51
第二章 艺术乡建的发展脉络与实践困境
第一节 中国艺术乡建的发展脉络 56
一、萌芽期:艺术进入乡村阶段 57
二、探索期:艺术介入乡建阶段 60
三、发展期:艺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阶段66
第二节 中国艺术乡建的实践困境 72
一、舒适物构建中的诉求脱节 72
二、行动者实践中的关系失衡 73
三、乡村活动运营的长效难题 74
四、当代新乡村性的构建难题 75
第三章 艺术乡建场景营造的空间分布与区位特征
第一节 地理视角下艺术乡建的实践尺度与区域分布 78
一、统计用区划视角:立足村庄,扩散至城镇区域 78
二、地理区域视角:广泛分布,呈现东密西疏的不均衡性80
第二节 地方发展中艺术乡建的区位选择与优势特征 83
一、地方选择:乡愁情怀与理性考量 83
二、区位优势:整体对比与场景间的优势度分析86
三、乡土特征:从“农村”到“后生产主义”乡村 93
第三节 空间集聚下艺术乡建的场景扩散与超地方发展98
一、场景扩散:艺术乡建场景的再集聚 98
二、超地方发展:艺术乡建的跨地域场景101
第四章 艺术乡建场景营造的实践主体与内容载体
第一节 行动者网络:艺术乡建场景营造的实践主体104
一、艺术乡建场景营造的主要行动主体——多样性人群104
二、依托多样性人群的行动者网络构建 115
第二节 舒适物设施:艺术乡建场景营造的物质载体119
一、重塑乡村景观面貌的专业类艺术舒适物 120
二、丰富乡村本地功能的融合类艺术舒适物 121
三、完善乡村生活环境的基础设施类舒适物 122
第三节 实践活动:艺术乡建场景营造的实践形式124
一、艺术生产:从作品创作到景观构建 124
二、艺术分配:从艺术展览到公共文化服务127
三、艺术体验:从艺术节庆到艺术旅游 129
四、艺术再生产:从专业教学到乡村美育131
第五章 艺术乡建场景营造的文化特征谱系与生成机制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分析过程 136
一、理论思路:场景理论的文化元素周期表思维136
二、研究方法:扎根理论 138
三、资料收集 139
四、扎根理论分析过程 144
第二节 艺术乡建场景的文化特征谱系 155
一、真实乡村的场景维度 155
二、尚善乡村的场景维度 159
三、美丽乡村的场景维度 163
第三节 艺术乡建场景文化特征谱系的生成机制168
一、以乡土社区为基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168
二、以行动者为驱动:舒适物、活动与制度模式169
第四节 以文化特征谱系为核心的场景赋能范式 174
一、立足乡村文化生态重塑的文化振兴 174
二、立足文艺蜂鸣磁场生成的人才振兴 176
三、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振兴 177
四、立足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组织振兴178
五、立足场景生产要素的产业振兴 180
第六章 艺术乡建场景营造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立足乡土文化,打通“地方—全球”通道182
一、将乡土审美思维融入乡村建设实践 182
二、促进要素在城乡乃至“乡土—全球”间流动183
第二节 完善乡村舒适物系统,以数智赋能场景升级185
一、构建双效统一的乡村舒适物系统 185
二、以数智赋能艺术乡建场景升级 186
第三节 立足异质村民的利益诉求,构建乡建共同体联盟188
一、以差异化策略发挥异质村民主体作用 188
二、构建共谋共建共享的新型乡建共同体 189
第四节 完善实践模式与保障机制,支持场景可持续营造191
一、创新场景营造实践模式 191
二、加强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制度保障 192
第五节 丰富乡村多维文化内涵,助力创造中国现代乡村文明 194
一、秉持“和美”理念构建多元文化图景 194
二、创造中国乡村文明现代新形态 195
主要参考文献 197
后 记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