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讨论了佛陀的(原始佛教的)、南传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的、经量部的、大乘空宗的、大乘有宗的认识发生论及其核心的认识观念。作为最重要的印度佛教宗派的认识理论,佛教认识论服务于解脱论。佛教的解脱论是要解决人生由苦向乐的实践问题,认识论则致力于揭示现实世间为什么是苦的同时也是假的。佛教的认识论与解脱论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由任继愈先生倡议并担任主编,是继1997年中华书局出齐《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之后的又一重大编纂工程,从《嘉兴藏》、《卍续藏》、《频伽藏》、《大正藏》、《普慧藏》等各版大藏经及敦煌文献、房山石经中,挑选《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未收之重要佛教典籍,网罗遗珍,点校流通。《续编》规模宏大,
本书稿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办的“纪念陈寅恪先生——西域和佛教语文学国际研讨会”与会文章汇编,共收录中英文论文21篇。这些论文共同沿袭了陈寅恪先生做佛教和西域语文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不同语言、不同文本进行比较,从各个角度切入藏传佛教的诸多语词、概念和经典,融贯中西、古今,分为中亚出土多语种佛教写本与残片,印藏佛教文
《金刚经集注》,明朱棣集注。《金刚经》作为般若部的纲领性著述,一经鸠摩罗什译出,广泛流传,影响巨大,故而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注疏解释之作,数量何止百家。至朱棣组织编纂《金刚经集注》,汇集数十家注解于一书,影响最大,受众最广,这也是目前最为通行的本子。 本次整理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永乐内府刻本为
《禅者的初心》是由日本禅宗大师铃木俊隆所著的关于探讨禅宗精神与实践的系列著作。铃木大师生动地阐述了禅修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初心的重要性,即以一种全新、开放和好奇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当下。他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故事,引导读者理解禅的本质并非逃避现实,而是深入生活,以平和的心态和智慧应对挑战。本书不
《续嘉兴藏》乃接续《嘉兴藏》之作,为佛教古籍整理项目。编纂委员会主任由贤宗法师担当。贤宗法师是嘉兴名刹香海禅寺的住持,同时兼任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禅林宝训笔说》三卷,清代智祥著。《禅林宝训》乃南宋僧净善重集,内容收录南岳下十一世黄龙慧南至十六世佛照拙庵等宋代诸禅师之遗语教训。《禅林宝训笔说》为《禅林宝训》之详注。本
《预流之学——佛教文献对勘研究》收录了作者关于佛教文献和佛教思想的十三篇论文。全书开篇从汉译佛经的“中国化”、汉地僧人对经义的误解和汉藏早期佛教交流等几方面论述了陈寅恪所作研究在观点和方法上的独创性及可借鉴之处。之后便以陈寅恪先生所提倡的“预流之学”,即运用新材料、研究新问题为宗旨,围绕《无二平等经》《金刚经》《维摩诘
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被误解的佛教、悉达多的苦与自由、“缘起”的世界、生命流转的秘密、世界是真实的吗、不二与空、安心之道、谁控制了“我”、心的锻炼、生死与涅槃,分别从一个佛学的基本观念或实践切入,如缘起、无我、禅修等,以此形成一张“游园指南图”,使读者能够迅速地寻找到佛学思想的某些入口,以及这个“思想花园”里值得驻足观看
本书以佛教研究为主,系作者从百余篇论文中选出十九篇汇集而成。所选篇目,以别具一格、鲜有关注、自出机杼和有争议者为采择标准。全书涉及古代纸钱、葬仪、礼乐、释迦眷属、吃茶、高僧、纸衣、逃禅、地理、史迹之类的考据,又讨论佛性、译经、念佛、注疏、宗教本土化诸理论学说,兼及陀罗尼、地方神祇等民俗信仰,且多贯摄儒、释、道三家之学,
本书从传统文化视角出发,对佛教文化的基本思想、发展历史和文化影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是佛教的发展历史,包括佛教的形成、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等内容;第二是佛教的基本观念,即佛教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和观念;第三是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介绍佛学东渐影响下中国文化的新变。本书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