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内容具体包括向海图强、产业布局、乡村振兴、文旅赋能、城市发展等五个章节,在第一卷的基础上,从党建引领推动、沿线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作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城市间经济合作等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开展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思想、理念和观点。
在当代全球环境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本书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的四大港口(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五大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钢铁产业、海洋电力产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及生态系统的现状、互动机制,响应了国家关于绿色发展的战略要求;探索港口和产业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的协同机制,设计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铺垫,阐述了知识、乐观主义、选择、人文主义、稀缺性、历史回顾和攻略方案等概念。第二部分为资本的充裕性,阐述了需求的定义、人口问题和人口需求等内容;第三部分为注意力稀缺,阐释了注意力、注意力的误分配、陷入困境、资本主义的局限、知识的力量等问题;第四部分为增强自由,阐释了经济自由、信息自由
本书按照“构建基础理论框架→打造统计测度系统→开展全方位测度评价”的叙述逻辑,在理论研究方面拓展了协议性分工理论的应用范畴,构建了包括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地区间产业空间经济联系等内容的产业一体化理论研究框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涵盖市场一体化的价格测度、产业梯度与产业同构测度等的统计测度系统,并对京津冀产
本书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要求,结合相关国土空间规划学科理论和知识架构,围绕新时代空间治理要求,针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学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人才供给侧(高校)和人才需求侧(用人单位)等不同视角探索国土空间规划学科体系建设和改革的方
本书在作者的著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的基础上,更为聚焦重要的学术范畴,在上一部提出的逻辑体系和命题结构的系统中,针对更为具体的学术问题和范畴展开了进一步讨论,强调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范畴基础研究。本书所讨论的重要范畴并未包含全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但都是来自实
本书为中国工程院“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二期)”子项目成果。研究区域涉及河南、湖北、重庆、陕西、四川、甘肃五省一市,共125个县(市、区),基于2017~2018年调研,本书全面介绍了秦巴山脉林业资源及产业情况,深入分析了秦巴山脉绿色林业发展典型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本书主要针对我国地表起伏度大且地域差异明显,导致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及防灾减灾等方方面面的成本存在显著差异的客观现实问题,从反映地表起伏程度和频率,以及综合反映地表起伏整体状况等不同视角构建地表起伏度指数,计算了全国31个省(区、市)和贵州、重庆、云南等地的部分县域地表起伏度指数,分
本书以中蒙俄三国科学家首次联合开展的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科学考察和研究为基础,系统分析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社会经济发展时空格局、现状、问题及优化对策;量化评估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投资环境,确定优先投资区、潜在投资区、一般投资区、投资风险区,提出重点投资行业和投资对策;开展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经济区划,将中蒙俄经济走廊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