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绝大部分的经济活动发生在城市里。随着城镇化发展进入中后期,城市群的崛起和都市圈的发展将成为中国当前和未来数十年最重要的经济地理现象。中国正努力把握城市群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17年开始对城市群一体化进行深入研究,监测评估主要
本书从“时代性、系统性、实践性”维度,系统梳理总结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坚持新思想引领新理念导航,聚力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创新举措和实践成效。一是体现“时代性”。深刻把握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的初心使命,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开放战略思想为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对成都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大要求为行动指
本书从全球化和城市联系网络的视角,首先回顾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城市网络研究的演变,以及国内外城市全球化和城市网络研究的进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广州城市全球化的水平和全球联系的发展基础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对比分析。并对广州的基础设施全球联系、经济全球联系、科技创新全球联系、商贸全球联系以及经济“走出去”下的对外联系等五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现代化需要补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就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城市带动农村,工业
本书覆盖城市公用事业的三个重要议题:城市治理与城市公用事业发展、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城市公用事业供给和融资模式创新。第一部分“城市治理与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四篇文章以城市治理为主题,采用的是“小切口、大问题”的视角,探讨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背后的城市治理问题;第二部分“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两篇文章分别探讨了电力和
本书以高层梯队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和企业价值理论为基础。选取2010-2019年中国沪深两市房地产行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企业产权性质进行区分。文章从管理者年龄、文化程度、任期和财务工作经历四个方面分析了管理者特质对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债务融资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影响。经变量多元回归分析,本书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中国城市规模体系是如何演进的?是否服从Zipf法则、Gibrat法则或DPLN分布?首先,本书分析了不同时期世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同收入国家和洲际城市人口和不同规模城市数量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模分布状况。其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2)》以“‘三重压力’下的超大、特大型城市经济增长”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反映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形势下,2021年国家中心城市和其他超大、特大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水平和发展态势,以及各城市积极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对策措施。全书分为总报告、评
本书总报告为中国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管理模式研究,在综合提炼以下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及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转向服务型政府的政策选择。接下来的六个部分为:第一部分为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探讨要素空间聚集背景下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二部分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率,探讨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率的互动关系;第三部分为城市规模与发展质量,
本书以跨境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识别与防控路径为主要研究内容,基于区域公共产品和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对跨境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的形成原因和机制开展探索,进而针对境外投资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管理现状及挑战,结合欧盟、南美洲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跨境基础设施风险管理经验,对项目治理风险、东道国国家风险、国际合规风险三类风险开展识别并提出风险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