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补充国际学界对新世界文学理论的不足,尝试性提出“世界文学萌芽体系”的概念。该体系一般出现在非西方的民族文学开始建构和面对世界文学的最初阶段,处于其核心位置的一半是本民族文学,外国文学一半还处于边缘。它有三个特点:常常以世界主义之名、行民族主义之实,译介策略普遍较为随意,翻译文学选本常存在经典的错位和通俗化倾向。作
本学刊致力于展示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领域多声部的话语实践,多方位有深度地开采、借鉴多流脉多声部的世界文论;倡导中国学者的主体立场与文化自信,胸怀多元化的世界,直面世界文论发育的原生态;倡导由粗放式的追踪转入深耕式的吸纳;着力突破“中西对立”的思维定势,将外国文论细化为五大流脉“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欧陆文论”、“英美文
本书稿分别阐述了中国文学在东北亚、东南亚、欧洲、美国等地区的历史传播情况,并针对较为突出的几种艺术形式进行详尽的分析,展现了中国文学艺术在海外的发展脉络及其产生的广泛影响。
本书收录了90位侦探小说作家就如何写出成功的犯罪和惊悚小说给出的建议和想法。每位作者都曾是或正是侦探俱乐部成员,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约翰·狄克森·卡尔、伊恩·兰金、约翰·勒卡雷、彼得·詹姆斯等世界一流侦探小说家。书中从“动机”“开始”“人物”“地点”“手法”“视角”“情节”等方面切入,探讨侦探小说的书写。无论对于初入
在省委宣传部关于“持续打造出版精品”精神的指导下,积极落实“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一批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读物”的指示精神,打造“大家学术文库”系列图书,此次申报为第一辑。该系列图书涵盖了20世纪初至中期的知名学者,如舒新城、王国维、傅斯年等学术大家
本书首次全面系统地探讨唐宋园林审美观念转型问题,采用观念史方法,借鉴而非复制“唐宋变革”论,重新回归唐宋美学史和唐宋园林史发生现场,立足唐宋园林审美观念转型的语境,分别考察唐宋文世处世哲学转变、唐宋园林审美情趣流变、唐宋园林美感转向、唐宋园林境界演进、唐宋园林审美生活风尚变迁这五个关键性问题,由此深化对唐宋园林审美观念
《认知诗学》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认知诗学分会会刊,是国内第一个专注于当代认知科学与文学艺术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学术平台,聚焦于认知诗学、认知美学与认知文化研究领域。2014年由熊沐清教授发起并创办,中国学术期刊网知网CNKI全文收录,并被评定为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AMI综合评价入库集刊。本书为第16辑,从海外特稿
文学所建所70周年学术成果文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53年建所以来重要学术成果的汇编。七十年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从中勾画出中国文学研究走过的历史进程和时代意义。整体而言,中国文学研究所的这70年,首先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国文学研究学术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其次是在科研队伍、学科规划、资料编纂、成果评价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期合作共同打造的学术品牌。该《集刊》前期已出版十四辑,得到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在国内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成为海内外学者致力于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本书为该刊物的第16辑,共遴选20余篇文章,约25万余字。该书的主体部分设计了五
本书基于新媒介文学的发展现实与审美经验的哲学逻辑,从文本形态、创作生产经验、受众审美心理三个维度探讨新媒介文学的审美经验。本书结合文本细读、文化调查、哲学思辨等方法,揭示媒介变迁中文学审美的特质。本书从媒介视角认识文学作品的物质基础、表意符号与审美特性,推进新媒介文学理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