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社会以伦理为本位,在此基础上,古代小说的情节安排与人物设置较多涉笔伦理关系,此种叙事又与小说的道德意识及教化功能密切相关,既反映了作品的重要艺术特征,又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本书认为古代小说中的伦理叙事自具传统、自成谱系,对其展开探究,具备三方面的学术意义,即便于增进对中国小说的伦理特质的体认,便于加强对伦理小
本书内容分为小令编、套数编和剧曲编三大部分,每编的作品先进行文体介绍,后以时间为序,分元、明、清三组依次导读作品。所选曲作涵盖古典曲作的代表作品,既考虑了不同历史时期曲体文学成就的不同比重,又考虑了曲体体制特征的广泛代表性,从文体上看,各类主要曲体的作品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本书分上、下两册,共十四章,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对中国历代童谣、民歌、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民间文学形式作系统梳理,内含大量不易搜求的文献信息,是当时有关中国民间文学的珍贵稿本。郑振铎先生率先旗帜鲜明地提出“俗文学”的概念,为民间文学正名,对提高民间文学的地位、扩大民间文学的影响起到重
本书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从经典性、知识性、思想性、可读性等方面着眼,选取《窦娥冤》《墙头马上》《汉宫秋》《赵氏孤儿》《西厢记》《荆钗记》《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十部古典名剧,对作者的生平际遇、创作成就、后世影响等方面作一整体描述,进而追踪这些剧作的写作背景、时代特征,系统、全面观照剧作的思想内涵和
本书以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悍女”形象作为研究对象,解读不同时期悍女形象的文学书写,进而从不同维度剖析和揭示此类形象所蕴含的审美倾向、性别意识、社会观念,及此类形象与空间叙事、社会伦理等多方面因素的交织与互动。
本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为遣词——“词华倾后辈”,主要包含虚词运用、数词对仗、词类活用、特殊名词词组等内容;第二章为琢句——“最传秀句寰区满”,主要包含常用句法、疑问句运用、紧缩句运用、省略句运用等内容;第三章为谋篇——“篇终接浑茫”,主要包含律诗开篇艺术、对仗角度变化、对仗联间变化、尾联语式特征等内容;第四章为创格——“
本书主要聚焦中国先锋诗歌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间的演变与1990年代诗歌的两种精神面相。第一章“史诗的失败”以寻根诗和海子的文化史诗为例,分析1980年代先锋诗歌通过改造的“传统”概念,间接传达文化反思的诉求。第二章“‘词与物’的对峙与弃绝”,以重新反思有关“纯诗/纯文学”问题,肯定其语义学上未被耗尽的能力。第三
◎内容简介 本书是聂作平重读《水浒传》的系列随笔。作者将文本细读的功夫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相结合,以水浒人物为线索,以水浒故事为切入点,分为绿林篇、世情篇、政治篇、权谋篇、学术篇五篇,深入解读历史、社会、时代、人性种种幽微细处,笔意深沉、力透纸背,目光如电、直指人心,揭示英雄江湖的另一面。
一个全然不懂世故的女人,怎么能写出这么多天才的爱情棋谱和婚姻战役? 张爱玲是横空出世的一个传奇。 为什么她的作品,会收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 潜心研读30余年,许子东老师以文本细读方式,聚焦张爱玲10余部重要代表作看《第一炉香》上海女学生怎样在香港一步步沉沦;体会《金锁记》残酷的浪漫文字;沙盘推演《倾城之恋》男女爱情
清代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无疑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艺术成就的顶峰,它与差不多同时期的《红楼梦》一文一白,双峰并峙,璀璨后世。 《马瑞芳新校新评聊斋志异》以蒲松龄手稿本为底本;手稿不存者,依次采用康熙抄本、异史、二十四卷抄本、铸雪斋抄本、青柯亭刻本等,旨在为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提供一部最接近原著面目又很有可读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