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式政道思维与西式政体思维的异同分析为立论基础,从中国政治现实出发,以国际比较的视野,审视了新中国60多年社会主义实践在政治、社会、经济方面一脉相承的艰辛探索及其巨大成就,并通过严谨细致的研究阐释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与政策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新规律。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式政道思维”,中篇为“新中
本书是《中国政道》(之前已通过选题,书名初步设想改为《论国家治理——中国政道篇》)的姊妹篇。本书偏重制度建设,《中国政道》偏重理论分析。本书包括公众决策参与机制、挑选决策者阶段的新趋向、中国公共政策设置的模式、中国国家强制能力建设的轨迹与逻辑、财政转型与国家建设、中国在社会保护方面的新跃进、中国体制的学习模式与适应能力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的国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时期,中国式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着诸多新形势和新课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惟一合法的执政党,只有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民主政治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不断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在今天的世界上,任何一种民主道路只有在具有本国特色、适合本国国情的前提下才是可能有存在价值和发展
政府、市场、社会的定位是个老问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渐进式转化的过程中,这三者的边界难以一步划清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但三者边界不清晰这个问题,由于中国经济长达近30年的高速增长被掩盖了,可谓“一俊遮百丑”,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这一新三角关系的构建可用以解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本书分别从政府主导型
作为民主政治建设基础工程的选举民主,不仅要关注其绩效,更要关注其成本。在成本投入与绩效产出的合理对称中,不断推进选举民主的深入发展。本书选取经济成本这一选举民主成本构成体系的重要部分,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的研究。作者着重在建构和阐释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科学内涵、要素构成和主要特点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分析
民主政治历来是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本书通过对城乡居民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来对中国基层民主政治进行较为客观、科学的评价,从而为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研究方法上,本书依据相关的民主化理论,结合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现实,以中国城乡居民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为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
论中国民主编写组编著的《论中国民主》收录了当前理论界专家学者围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央主要媒体、部分学术期刊和网站上发表的一系列重点理论文章。阐释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基本内涵和制度优势,深刻剖析了中国民主与西式民主的本质区别和界限。图书收录文章分析透彻、观点鲜明,注重用事实说话
豆选,就是选举时用豆子当选票。 一粒粒再寻常不过的豆子,当它具有政治内涵时,不论是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兴盛时期,还是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抑或是在东方古国面临存亡的二十世纪,不仅闪现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而且凝聚着生存与兴盛的力量。今天,虽无必要再赋予豆子什么政治含义,但它的遗产,却不会随着远去的身影而被忘却。在未来,人们还
本书以论述防灾减灾能力提升要求为重点,着眼于“科学发展观”与“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把政治学、信息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灾害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具体实践和实际需要相结合,参照国外地方政府应急能力建设与应急管理体制安排方面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主要是市、县级政府及其职能
本书依据“城镇社区建设与居民自治问卷调查”和“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问卷调查”的数据,对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政治面貌、不同任职、不同收入、不同性质单位或务农与非务农、低保户与非低保户的自治参与情况作了具体说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