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理论探索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科学内涵及特征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括和学术建构,对新时代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思路和长效机制提出了对策建议。
本书从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到区域污染治理,从城市污染河道修复到大型湖泊治理,从工业点源污染控制到广袤的污染农田修复与农业污染治理,从国内工程实践到国外修复案例,比较全面地展现了污染土壤、水环境修复的进展与相关核心技术研发及应用现状。内容主要包括湖南典型工矿区污染场地修复及环境管理、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电化学修复技术研发及在大
本书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的协同为主线,通过对二者协同机理的逻辑分析,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是上层建筑和基础路径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就是回应现阶段人地关系矛盾,二者在文化、文明的链接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螺旋上升。在此基础上,分别丰富人地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认知,构建人地系
本教材共分为六章,重点介绍建设环境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设计典型案例以及支撑的相关软件等。 第1章信息、系统和环境,主要介绍信息、信息系统和环境信息系统及其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第2章环境信息系统的开发,讲述了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设计的原则、过程、步骤等关键问题;第3章介绍了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中的地图和制图基础;第4章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依托现有山水风物,让城镇融入自然,实现城镇作为人口聚居、产业发展载体同时,也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延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忆得起乡愁的文化传承。实现绿色城镇化,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突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也将带来深刻的实践变革。为了丰富我国绿色城镇化理论和方法研究,
本书通过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以人与环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主线,探索环境管理的有效途径。书中阐述了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主要管理手段、有关法规和技术基础。综合法律、经济、行政、科技、教育等手段,对自然资源管理、环境工程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环境规划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提出相应的管理原则和方法。简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南方主要少数民族乡规民约与社会治理研究丛书(续编)”项目内容之一。南方主要少数民族村规民约是在乡村治理历史中发展演变、现实社会中依然发挥积极作用的社会规范,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也是积极有效的,同时也需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实践过程中继续改进和完善。本书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包含农村自然资
本书是围绕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对核心水源地调查基础上,采用改进后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核心水源地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估;进而在对核心水源地的生态补偿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生态保护成本和机会成本法对丹江口水库水源地的生态补偿资金进行了测算,并对受水区按照其调入水量的多少和支付意愿
为了深入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由政府主席为组长的自治区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工作领导小组,扎实开展全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为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将宁夏打造成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奠定坚实基础。根据《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等文件,搜集整理完善基础
本书是中国形态生态文明理论方面的学术著作。书稿系统评介了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得失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影响,认为其理论缺陷是脱离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维度抽象地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途径,是维护资本利益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