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讴在民俗、文学、历史、语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和现实价值。2019年,粤讴被列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学界对粤讴的整理研究日益增多,但早年的进步报刊所载粤讴尚未得到系统整理。冼玉清等学者对新粤讴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整体上仍显不足。本书旨在填补这一空白,收录了东南亚(以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主)早期华文报刊中的粤讴作
本书作者从自己作为一名百老汇舞者和编舞的视角出发,编写了40年舞者生涯和音乐剧工作中所获得知识的汇编。音乐剧与舞蹈的发展是相依相伴、互相成就的,音乐剧因舞蹈的融入而更加丰富,舞蹈借助音乐剧而发展,无论是欣赏观众的层次还是在艺术界的影响力都大幅度提升,纵观音乐剧的发展历程,舞蹈在音乐剧的发展中占有重要比重,无论是功能层面
戏剧艺术是一个民族、国家精神生活和文明形态最生动、最直接的呈现形式。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融生产、宗教、艺术等活动,发展至今拥有悠久的历史。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从祭祀与优伶,戏弄与杂剧、院本,变文与诸宫调等方面对中国戏剧的起源进行了探究;第二章主要对宋戏文与元杂剧展开了深入阐述,如南戏的形成与发展、宋
本书《晚清文人戏曲创作变革与史实研究》是对晚清时期(1821—1911)文人创作的曲牌体传奇杂剧和文人板腔体新剧的总体研究。戏曲创作变革方面,突出系统性和前沿性,考察晚清文人戏曲的曲家特征、创作内容、创作观念、创作方式、创作心态、文体特色等方面的特点与变革,进一步丰富晚清时期传奇杂剧和文人板腔体新剧变革的整体研究,并提
当前学界对傩的研究,有相当比重习惯于从宫廷大傩开始,言必《周礼》等,引用集中于春秋、两汉时期,再勾连至研究者所在地域散轶或绵延至今的傩文化现象。这种“首尾呼应”似乎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研究范式”。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跳过了其中漫长的历史演进、朝代更替。千百年来傩的发展、演变到底经历什么,才变成我们今日所见之样貌?少有人
舞台绘景基础教程侧重于舞台布景绘画技法的进阶训练。首先从舞台绘景形态元素的造型开始,进行造型与色彩的程式化分类练习,使学生快速掌握环境绘画的基础技巧;随后通过气氛表现、风格表现的专项训练使学生掌握主题与意境的主观展现技巧;再通过材料探索与形态呈现的实践进行平面绘景与舞台环境实体的融合训练。本教材致力于将绘景图像程式化、
《豫剧传播史》是一本学术专著,为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豫剧”丛书(第一辑)之一种。全书共17章,如“豫剧在安徽”“豫剧在江苏”“豫剧在山东”等,主要介绍豫剧的外部传播即社会性传播,它以空间为序,记述了豫剧在不同地区及海外和互联网上的传播过程。具体到豫剧在某一个省市传播时,首先写豫剧在该省市的发展概况,其
本书为学术专著,为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豫剧”丛书(第一辑)之一种。书稿理论性较强,融合戏曲学、音律学、文学等方面知识,对豫剧进行一个普及性介绍,辅以生动而具体的剧目实例,着重从中原文化与豫剧密不可分的关系、豫剧的美学品格、豫剧的剧本文学、豫剧表演导演艺术、豫剧舞台美术、豫剧流派以及豫剧的现状和未来等九
《豫剧发展史》为学术专著,为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豫剧”丛书(第一辑)之一种。《豫剧发展史》由八章组成,重点介绍了从早期的中原文明始,经汉魏隋唐、宋金元、明清、近现代、新世纪等历史阶段豫剧的培育与传播发展,尤其对其现代化进程进行了重点论述。“全国戏剧看河南”的赞誉使得豫剧成为中华戏剧族群中一张具有显性标
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苏州市艺术学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昆曲表演艺术人才。为了提升昆曲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策划开发了本套针对昆曲表演专业的校本教材。本教材以戏曲表演(昆曲表演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昆曲剧目这一课程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