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画册进行了认真稽考,并精校细勘、详注铨释,用语体文作平白明易、通俗易懂的表述。上篇结合画册的22幅彩图进行诠释,下篇则对各种人(68种)的文字简介做简要考释。《云南种人图说》手绘本为清代稿本,现藏于云南大学图书馆。画册前录康熙五十八年《山川考谕》代序,抄录时间为清光绪十八年(1892),估计此画册完成于此时或之前
傈僳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大家庭中的一员,本书是”云南史话·世居少数民族系列”丛书之一,以科普读本的形式,介绍了云南傈僳族名称的由来,追溯了从远古开始,直到近现代时期云南傈僳族的发展变化,总结了云南傈僳族发展情况,记录了傈僳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与文化魅力,详尽描绘了傈僳族概况综述、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地方特色文化、自然
本书内容包括:五凉时期的吐谷浑;南北朝时期的吐谷浑与凉州;隋唐时期在河西的吐谷浑;西北吐谷浑古道;吐谷浑政权经略与文化影响;吐谷浑历史文化遗存;人物春秋。
文献中记载的东周西戎应是一个复杂的族群,它主要由两支不同的人群所构成,一支为西北地区土著族群,一支为北方草原地带南下人群,这两群人所使用的文化构成了东周西戎文化的主体,并决定了东周西戎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多样性。由欧亚草原文化、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共同构成的东周西戎考古学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基因。在500年中,东周西戎人
本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蒙古马精神”的重要论述,并将“蒙古马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这两件大事紧密结合,阐述了“蒙古马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分析了“蒙古马精神”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本书注重知识性和普及性相结合,配以典型案例
本书为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喜马拉雅深处的面孔’民族口述影像志”丛书之一,是冀文正先生20世纪50年代随十八军入藏后拍摄记录的西藏墨脱地区门巴、珞巴民族纪实照片。通过口述的方式,冀老讲述了珞渝地区的风土人情,按地域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金珠宗、墨脱宗、白马岗等,并收录了多则冀老先生在当地采集的民间传说、口头
本书为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喜马拉雅深处的面孔’民族口述影像志”丛书之一,是冀文正先生20世纪50年代随十八军入藏后拍摄、记录的墨脱地区门巴、珞巴民族纪实照片。通过口述的方式,讲述了门巴族、珞巴族的婚姻家庭、生计活动、节庆礼仪、民居服饰、信仰文化、艺术文化等,全方位地向我们介绍了墨脱当地的风土人情。书中还有20
本书是“石窟考古专题丛书”之一,以研究敦煌石窟与中西文化交流关系问题为立足点,以丝绸之路重镇敦煌为中心,以中古时期粟特美术交流为基本观察视角,通过保存于洞窟中与粟特美术有关的壁画图像资料,探讨中古时期粟特人在敦煌石窟营建、敦煌历史社会中的活动与贡献,揭示了中古时期粟特人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在融入敦煌当地社会的文化、政治
本书主要反映了贵州文化的独特之点,由引言、正文、附录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含了屯堡人的由来、石头的屯堡建筑、古老的江南着装、花灯与地戏、严密的宗族关系、独特的“方言岛”、重农、善商、崇敬的风尚、多彩的社会习俗、屯堡文化探幽、汉文化的一种特殊模式共十个方面的内容。
本书由“专论”“它论”“追思”三部分构成。“专论”有20篇文章,主要研究与屯堡文化有关的服饰、语言、建筑、习俗,并揭示了其独特性的一面。“它论”有4篇文章,即《古夜郎沿革及其先民》《濮人僚人辨》《明清“红岩古迹”考辨》《元杂剧盛与衰的再思考》,涉及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学,正是因为有作为支撑,这些研究成果是在大量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