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博望书系丝绸之路人文考察手记(第二辑)之一。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主编,对与丝绸之路相关的中外学人的考察日记、笔记进行汇集、整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瑞典学者安特生1923—1924年在中国甘肃和青海东北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试掘。1925年发表《甘肃考古日记》(Archaeolpgpca
全书分为两编,上编“泾川历代金石辑”和下编“王母宫大云寺金石辑”,分门别类地整理、收录和展示了泾川现存的馆藏文物、野外金石文物及其他金石文物。每件金石文物资料包括以原碑繁体字为主的碑文和以通行简体字为主的题解、注释等信息。
本书以清华简文本的两个问题为核心,讨论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之间的渊源关系和文本互勘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对古典学研究中所需主要的不恰当趋同与立异问题加以反思,并期待为将来相关研究奠定比较好的基础。本书研究涉及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学科,与先秦秦汉文献研究、古文字学、文字学、训诂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对包括清华简在内的
本书共分十八篇,简文校释前有对简文形态及内容的简单说明,在简文的编联、字词的考释和文意的理解方面吸收了学术界正式发表的一些成果的结论。
本书系统讲述了自敦煌建郡置县到民国这一时期,敦煌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及统辖敦煌的政权的兴衰更替。旨在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及敦煌与丝绸之路的关系、相互作用、深远影响两个方面探讨敦煌的历史文化、形成条件、发展历程、丰富深刻的内涵,寻思敦煌历史文化的价值,探讨独特、厚重的敦煌历史文化形成的条件及其发展轨迹
本书是一部武威出土简牍研究论文集。本书精心汇编了约40篇知名专家学者自武威仪礼简、武威王杖简及武威医药简出土后的研究成果。论文内容广泛,从简牍的释读、历史文化背景、法律医学价值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专家们在简牍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书中论文不仅挖掘了武威简牍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还通过细致解读,揭示了古代中国的礼仪规范等,为
明楚王墓是明代“同藩历代亲王同兆域而葬”的典型案例,作为明楚王墓的第一座茔园,楚昭王墓对其余八座楚王墓影响深远。本书系统梳理了近四十年来明楚昭王墓的考古成果、学术研究成果及保护利用工作进展,不仅细致著录了楚昭王墓的茔园、墓冢、出土器物、祔葬情况,还对藩王制度、昭王生平、昭王碑文、昭园建筑材料产地、昭园营建圈地情况等进行
中国青铜器艺术历经千年,青铜器广泛应用于装饰祭祀礼器、炊器、食器、酒器、乐器、车马饰、兵器等方面,其自身也具有独立的形制且包含深刻寓意。 本书精选中国青铜器艺术中最有代表性、最具视觉美感的图案,从多文化、不同社会背景的角度阐述了青铜器图案、纹样的表现、内涵和意义,向世界亮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色,展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本书以学术科普的笔触,介绍旧石器时代的基本概念和古人类生存、演化及旧石器时代文化、技术发展脉络;以具体案例介绍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方法、理念和研究成果;描述国内主要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内涵和文化、遗产价值;记述从事古人类学研究的知名中外学者的建树和励志故事。
巫山江东嘴墓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是一处以汉代墓葬为主,包括两晋时期墓葬的墓地。本书以江东嘴墓地1998~2004年先后五次发掘的102座墓葬为研究内容,将江东嘴墓地的墓葬分为五期,各期年代分别相当于西汉中期、西汉晚期、新莽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两晋时期。江东嘴墓地出土器物的演变序列较为完整,为建立峡江地区汉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