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革新著的《灵魂的净化--柏拉图哲学的内在精神》以灵魂净化为主线,重构柏拉图哲学。内容包括对灵魂概念的分析,对理念论和至善论的分析,对净化的目的即智慧、自由、幸福等概念的分析,对净化的方法如辩证法、回忆说、美的净化等内容的分析,对政治城邦的净化的分析等。本书适合大学生、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对柏拉图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尽管福柯很少言及他的私生活以及私生活与学术的关系,但是在他晚年他一改这种态度,转而开始谈论生存美学,其中生活和工作是合二为一的。对此,作者认为,这些矛盾使得讲他的作品和生活联系起来成为了可能。在探讨福柯的复杂的学术和政治生活,以及这些东西如何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的过程之中,本书作者描述了一位活生生的福柯:他是一个精明的
《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1809)是谢林生前*后一部正式发表的哲学著作,也是“前期谢林”和“后期谢林”的决定性的分界点。 在此书中,谢林试图通过“存在-存在者-存在的根据”的区分为人的自由提出一个新的形而上学奠基。在这个过程中,谢林的关注点逐渐从“人的自由”转移到“上帝的自由”,由此开启了通向他的后期哲学的大
他的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的名言众人皆知; 他是一台写作机器,为写书注射致幻剂、兴奋剂; 他把存在主义哲理带进了小说和戏剧创作; 他偶然的风流韵事与必然的爱情让人唏嘘…… 《萨特》揭示出与这位文学、哲学巨人的思想发展紧密相关的语境。阐明了萨特是如何被某些当代事件所改变的,其中尤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为甚,此
《生死之间哲学家实践理念的故事》可以说是一部哲学史。作者打破学科界限,从人物的生命故事切入,通过讲述苏格拉底和海德格尔对信念的坚持,勒内·吉拉尔和帕索里尼的自我塑造,讲述波伊提乌斯的修辞,伯格曼的电影《第七封印》,蒙田的生活艺术,以及托尔斯泰的伊万·里奇之死,来阐释非哲学因素为何能在塑造哲学史以及在哲学观念的形成和传播
本书研究了俄罗斯哲学家舍斯托夫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深入探讨了舍斯托夫哲学的基本特征和主题。并试图把舍斯托夫思想与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文化建构连接起来,从而对当代产生有益的影响。
《上帝之城》是西方早期基督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晚年耗费13年写成的浩繁巨著,被称为“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其写作背景是410年罗马被蛮族攻克之际,异教徒乘机对基督教信仰进行攻击、责难。奥古斯丁写作本书予以严正批驳,通过对罗马史的评论,以及阐述他自己的一整套完整的宇宙观、历史观和人性论,告诉世人罗马的历史只是毫无
本书用漫画的形式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一生故事,并讲述了《政治学》的概要和核心观点,比如,什么是国家,国家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什么样的政治体系,公民的来源,为什么教育是必需的。
拉康是精神分析学派具独立见解又饱受争议的代表人物。其理论不仅影响了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发展,对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也具有深刻的影响。《镜像、语言和无意识:从马克思到拉康》以镜像、语言和无意识为核心,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拉康思想的基本结构及其思想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包括拉康
本书以“镜像、语言和无意识”为主题,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拉康思想的基本结构及其思想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包括拉康的镜像之路、镜像阶段的认识论问题、《罗马报告》与语言、无意识主体理论的诠释路径、拉康化意识形态理论、欲望理论中的政治维度以及拉康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等内容。无意识理论是拉康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