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纪录片的起源,通过对卢米埃尔兄弟、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和伊文思的研究,勾勒出纪录片诞生的时代背景和纪录片产生的缘由。第二部分主要讨论纪录片的流派,介绍了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这两个纪录片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流派及其理论。第三部分主要讨论纪录片的分类和定义,将纪录片划分成四个
全书以人物背景阵营为核心脉络,收集了多幅早期珍贵的角色和场景手稿设计图,和中后期建模、渲染和材质等方面的设定图,附注制作组的文字解说,让读者清晰体会故事本源的魅力的同时,也为动画爱好者们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学习资料。
本书是一部影视评论文集。作者以文学性的语言深度评述了包括电影、电视剧、综艺、戏剧等在内的36部作品。作者以2019年至2021年上映的国产影视新作为主线,辅以这一时期上映的外国影视佳作及少量经典影视名作,逐一抒发其对于这些作品的第一感受与认知。作者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试图从影视作品艺术本体的角度,探讨这些作品的特色及
本书以民俗传播层面与要素的辩证、民俗艺术的传播情景分析、全媒体时代民俗传播的意义与方法三个方面为切入,重点探讨网络媒体时代下民俗传播的符号理论、新媒体时代下民俗传播的生态环境、互联网时代下民俗传播的意蕴与表征、社交平台时代下民俗传播的机制与路径、影像时代下民俗传播的语境扩散及策略。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创新发展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6ZD04)、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影产业指数及国际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5JDWYA016)的阶段性成果,是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研究成果,并获得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科研经费资助出版。本书试图构建新时代
本书对影视制作与短视频创意策划进行探索,分别对影视艺术拍摄技术、影视艺术后期编辑技术、影视广告创意策划与创作技术、短视频创意策划与创作技术、5G时代短视频创新传播策略、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广告植入策略等进行论述。
本书是一部趣味横生的中国电影史,全书共分十三个篇章。作者从多个微观维度,诸如新闻史料、公司账目、报纸广告、八卦报道、政策文件、会议记录等来解读百年中国电影史,时间起于晚清中国电影诞生之际,一直延伸至改革开放后。有的篇章结合中国近代史,分析中国电影与晚清救亡启蒙之关联;有的篇章则以某种电影(如《活动影戏》)为例,对电影教
“文联精品工程·中国电影史工程项目”之一的《中国电影传播史1949-1979》,是对1949—1979年间电影以城乡放映为中心的国内传播阶段的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在传播制度、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等方面有具体的特征并承载着历史使命。本书填补了一项研究空白,对当下中国电影的传播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意义。整
本书精选了作者数十年来积累的电影文章。论题涉及从创意开发、融资筹拍,到制作发行、营销放映等多个电影工业环节,还包含对流媒体崛起、制片厂与明星之间的博弈、剧本贸易、3D技术等话题的见解。
有关英雄的叙事文本一直都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历史中相当重要的构成部分。从某个层面上来说,英雄叙事所建构的是人类精神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钙元素。因此,英雄叙事类的作品向来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中值得珍视和骄傲的财富。这也是为什么在世界众多民族中流传甚广的文化遗产当中,记述英雄和英雄故事的史诗类作品居多,影响也,如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