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系·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修订版)》是第一本系统梳理其教育思考的随笔的修订版。作者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呼吁我们的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来。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就在于让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正真的人,并幸福地生活着。
本书共分三辑,内容分别为:品味教育本真,反思真教育,探索校本课程。
本书分为史志鉴价值研究、史志鉴工作研究、学校文化研究、教育历史人物研究、史志鉴编纂方法研究5个部分,收录《学校教育史研究若干问题之哲学思考》《论湖湘文化与当代教育思潮的碰撞与链合》《民国初期湖南教育的改革历程与现实意义》等文章。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系列:中国古代教育》是一部面向青少年普及古代教育史知识的著作。教育都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与了解中国古代教育,认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是我们走进我国古代文化宝库的一条捷径。历史就是一部评书,它告诉我们在教育历史长河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它告诉我们创造教育的智慧与对策,它让我们经由一种
《西洋教育史大纲(上)》介绍古希腊至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的教育思想、流派及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与实践,对古希腊的审美教育、古罗马的实际教育、中世纪的宗教教育以及宗教改革以来的新宗教教育与实利教育进行详细阐述,对了解西方教育史的发展具有参考作用,为当下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本书是安康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年近八旬的作家刘勇先先生,带领年静、郭斌、王典根、沙忠平4名年轻人,历时两年编写而成的。他们把散见于安康地区的一些古代史志、碑版,以及现代报刊中有关安康教育的零星资料,加以梳理、订正,辑录成书,呈现了安康古代教育的一个简略的轮廓。全书通过安康市简介、安康的古代教育、府县重视教育的部分
本书是“教育、文化与社会:新教育叙事研究”丛书的第一本。主要以王国维、胡适和钱穆等中国现代教育先行者的课程改革行动为例,展现那一代人为了中国文化的复兴与重建所付出的教育努力。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学术论著,本书以讲教育人物故事、讲教育故事的方式展开,体现了新一代学人重建教育叙事的尝试。
李兴韵编著的《美雨与中土:1922年学制改革与广东》将在史料的运用上突破过分侧重于规章制度、官方文献和教育刊物的做法,关注传媒对于这一时期教育界和政界人事、活动的大量报道,关注相关人物的日记、书信、文集、年谱、回忆录的零散记载和各种档案。就前人的学制研究看,教育学出身的研究者明显多于历史学出身者,因为学科的侧重不同,教
闽北是闽越文化的摇篮,素有“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之称,人文荟萃,文化繁荣,蕴藏着积淀深厚的文化遗存。《家族教育的历史传承:以闽北地区为例》以闽北家族教育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田野调查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大量文史资料为基础,系统梳理了闽北家族教育历史传承的发展脉络,为世人打开了一扇了解闽北家族教育和文化研究的窗口,弘扬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在海外留学期间的跨文化适应状况、现存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跨文化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