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界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理论层面进行的“应然”探讨,缺乏基于“实然”层面的理论归纳与路径研究。本书聚焦数字技术赋能数字乡村与数字治理、乡村振兴战略下智慧乡村建设路径、基层政府智慧治理能力提升三个维度,对云南省乡村治理成效、乡村建
本书收录了2018~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科研人员独立或以第一作者署名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集中反映了我所的科研水平。其中,有很多研究成果对所在学科的理论创新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相关政策完善和实践推进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按照研究主题和农发所研究领域特色,文集共分为四个板块,理论阐释、农业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主题。党的十九大根据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重大变化,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也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由数量导向转向高质高效导向。但是,找到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宜路径,是各地面临的共同问题。巴彦淖尔市为此积极探索,绩效显著,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条顺应时代
我国政府多年来持续提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农村资金互助(或称信用合作)组织是由农户自愿参与成为会员,自我经营管理,为会员农户提供存款和贷款服务的合作性金融组织。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体现了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本研究围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信用合作目标和成效展开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我国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
本书首先在纵向层面分析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与政策演进(历史研究,见第2章);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履责”进行理论解释,并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中的地方政府与核心养殖主体的行为博弈,探究两者行为的相互影响机制;接着,利用调查数据,分析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生猪养殖主体和相关行政
本书立足于时代变迁下国民心理健康的关键需求,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以心理韧性个体应对压力、挑战与不确定性的核心心理资本为核心主题,系统揭示了其在促进国民健康、提升社会效能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梳理并研究了以陕西神木石峁遗址为核心区域内考古出土的植物、动物和人类遗存,从作物组合、种子尺寸、同位素分析的角度,系统探讨了黄土高原北部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农业经济,揭示了当地长时段的史前农业发展模式,为深刻理解石峁文化及其所在地区的社会复杂化与文明化过程的经济基础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书可以为史前考古、植物考古
从保障粮食安全向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发展是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发生结构性转变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面临一系列重要挑战,包括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需求结构转变的结构性不平衡不断深化、重要农产品经济效益低下与竞争力不足、重要农产品生产布局不平衡加剧了资源与环境约束等。本书聚焦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保
在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背景下,利用四川省608户生猪养殖场户的调研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内生转换模型构建反事实框架,分析了产业链组织、融资行为对生猪养殖场户生产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产业链组织参与对养殖户融资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这种正向影响主要作用于生猪养殖户的正规贷款。且信息共享、合约实施、金融素养在产
该书界定了乡村运营的概念,通过详细探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角色与功能,揭示了其在资源整合与效益提升中的关键作用。本书的亮点在于,深入挖掘了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系统地阐述了如何通过文化利用、品牌塑造、活动策划等手段激活乡村活力;同时,通过引入业态开发、数字化运营等现代管理工具,构建了乡村运营的新生态;提出“多规合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