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有称呼语、亲属称谓、礼貌用语、就医急诊、问路、问时、寻址、谈论天气、购物讨价、自我推荐等生活常用语共25个类目,全书约6万字。每个章节的三个语种都有从字、词、句子到对话,从易到难的形式逐步呈现。
《布依文文献选读》分六章,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布依族古籍文献及其载体的主要类型。第二章至第六章从众多布依族古文字文献资料中选取了9篇,均来自布依族民间宗教文献,布依语称“摩经”。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选自流传于贵州省贞丰县布依族地区摩经中的“温(Weanl)”,即“歌”,共4篇,原文由布依族学者周国茂教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跨语言的时体比较研究很多,单个语言的描写材料也不少,但迄今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体范畴的专门研究还比较缺乏。《白语的体范畴研究共时描写及历时溯源》从大理市美坝白语出发,并辅之以祥云县、洱源县和剑川县等地已有的和新调查的白语材料,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对白语中体这一语法现象做了细致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详细描写体标记的分布规律和
本书从语言接触入手,以满汉合璧文献为基础语料,点面结合,梳理出满语对旗人汉语在方位词、处所词、副词、助词、语气词、存现句/领有句、连动结构、兼语结构等方面的语法干扰特征,并以京旗作家作品、域外汉语教科书和非旗人作品为依托,进一步考察这些干扰特征在汉语中的渗透情况,从而探究清代满语对北京话的影响及动因。本书新颖的语言材料
佛教史籍记载,公元七世纪上半叶,藏族青年图弥·桑布扎受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王)松赞干布委派,前往天竺(今印度)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归来后从创制了藏文。据称图弥创作了八部语言学著作,但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十颂》和《字性组织法》这两本藏文固有体系的语言学专著。为了能够让不会藏语的语言学家和学生初步了解《三十颂》和《字性组织法》
该文献不论从文字学、语言学,还是从历史学角度来看都极具研究价值。首先,本书稿系统梳理了《三合语录》的成书背景、发展历史、传播轨迹、结构特征与海内外馆藏及相关研究成果等内容。其次,对《三合语录》进行拉丁转写并构建了多语平行语料库。基于语料库,归纳与分析满蒙汉文本情态、语义与谚语的特征,从而揭示了满蒙汉各语言的特点与联系。
本书为“青海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文库”之一。1992年,贾晞儒先生在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的民族史研究生班以“语言民族学”为题作专题讲座课,之后为硕士研究生也讲授此课。本书即是以讲课教义为基础,加上近些年的新材料,形成了本书。贾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生产特点、生活方式、社会关系、风俗习惯、婚姻制度等都在其语言上有
《真心的祝福词》是哈萨克族口头文学的一种,本书高收录了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的各类许多美好祝福词。其中包括各种节日祝福、婚礼、喜气等场合上使用的祝福词,这些祝福词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祈福和美好的愿望。这类文学形式在哈萨克人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稿中所收录的祝福词用精湛的词语以及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人们真挚的祝福,智慧如同
鄂尔浑突厥语是指突厥汗国时期创造和使用的卢尼文,其字词和语法与古蒙古语极其相似。该著作包括卢尼文字符释读、音值构拟、字词构成、词组构成、语句构成以及鄂尔浑突厥文碑铭拉丁文转写和翻译、字词索引等内容,解释每个语法现象,且注明其出处,是学习古突厥语难得的参考书。该著作在学术界有很高影响力,撰写学术著作时引用率较高。《鄂尔浑
本书是一部翻译学方面的学术专著。内容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翻译理论、交际翻译理论等;翻译策略与技巧:根据不同文本类型的特点,分析其在词汇、句法、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实践案例分析:选取旅游、广告、法律、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文本进行翻译实践分析;翻译质量评估与提升:介绍翻译质量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标准;总结与展望:总结应用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