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美术与设计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使命,本书在此背景下诞生,旨在为美术与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立体构成作为设计教育的基石,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对形态美的追求,更在于对空间、材料、结构的理解与探索。立体构成是一门将创意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用于培养设计师的造型能力、想象能力和构
《艺术学界》是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大型艺术理论学术集刊,已入选南京大学CSSCI集刊来源目录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AMI集刊目录。每年出版2期,每期约25万字,分别于每年6月、12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该著以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为主要特色,同时兼及艺术学其他一级学科,力求站在学术前沿,集中反映观点新颖、资料性强、较为深
本书展现了李叔同这位音乐、美术、书法、戏剧全才大师的艺术境界。李叔同将对生命的体悟融入创作,音乐中流淌着禅意的悲悯,绘画里蕴含着空灵的哲思,书法间挥洒着澄明的心境,戏剧表演直击灵魂深处。本书通过解析他的经典作品,揭示其如何在尘世喧嚣中以艺术为舟,渡向精神的彼岸。
本选题为艺术图像文献学研究(第2辑),其中所指文献,并非专指传统视野中的艺术史论文字著述,而是指将图像文本作为与文字文本并列的文献系统,加以整体认知和研究,大致包括图像目录、图像鉴藏、图像版本、图像类文字文献整理和学科理论等方面。本选题在《艺术图像文献学研究(第1辑)》的基础上,以探索艺术图像文献学建构为主题,继续汇编
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提出:艺术是生活的镜子。如何走进艺术?这就需要阅读经典。经典是跨越时代的智慧结晶,是艺术大师以独创性语言构建的思想灯塔。它们或奠定理论基石,或颠覆传统认知,或引领艺术审美,能以更高效率触及艺术本质,启迪我们的艺术审美与实践。本书精选30部艺术学经典著作,从八个维度梳理人类探索艺
本书主要介绍数字化设计的基础知识、数字化艺术设计体系、数字化艺术设计要素、数字化艺术设计特征、二维平面设计技术、三维数据建模技术、动态视频展示技术、数字化仿真技术概述、数字化仿真软件、数字化样机技术。书中在色彩、构图、外形、数字灯光等方面列举了很多实际案例,包括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应用实践、环境艺术数字化设计应用实践、公
第一章:于安澜其人其学。通过对其家世、家庭的梳理,探讨其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背景、基础,重点关注其学术交游情况。第二章:于安澜画学文献编纂与画学体系建构研究。尤其对《画论丛刊》《画史丛书》《画品丛书》三部著作所建构的现代中国画学学科体系予以高度关注。第三章:着眼于于安澜书画篆刻艺术研究。主要考察了他在诗、书、画、印等方
提到艺术品,我们往往认为它们是被静态摆放的,但艺术品在成名前往往有着非凡的流浪之旅——常常伴随着神秘与历险,它们或许被盗窃、掠夺、成为遗产中的被争夺之物,有的甚至见证了社会历史的变革。 本书以时间轴串联,带领读者踏上诸如《阿诺菲尼的婚礼》《镜前的维纳斯》等世界名作的流浪历险之旅。在这趟颠沛流离的旅程中,有各种各样的人
李朴园(1901-1956)是杭州国立艺专时期重要的艺术史论家、戏剧家、艺术评论家、编辑家,杭州艺专建校元老之一。本书对李朴园的艺术理论成果及创作与评论成果,进行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结合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文化的语境,对李朴园的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戏剧理论及艺术活动论成果进行深入细致探讨,揭示李朴园在中国现
本书中的五篇文章继续涵盖从古到今的跨度,同时不断增加所讨论的材质种类,引入更多的研究角度和观念。有包浆的古物可说是时间之物、有温度之物,时间和温度是理解这种特殊“文化材质”的核心因素。绘有图像的“长幡”在材料、特征、制作、展示及运动方式等方面的特性,都为供养人和观者带来了独特的个体经验,并赋予这类物件以特殊的主体性。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