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于发明创造的达·芬奇、天才学生拉斐尔、外交大师鲁本斯、市井狂徒卡拉瓦乔、用画笔复仇的女画家真蒂莱斯基、离世2个世纪后才被读懂的维米尔…… 为什么是他们留名于艺术史?怎样的时代造就了艺术家及其杰作?名作中的构图、光影与色彩,又披露了执笔人怎样的命运? 本书是一部艺术小史,从文
20世纪50年代,杭州在全国美术版图中具有重要位置,本书通过考察1949年前后杭州美术发展的基本史实,提出了一个艺术社会学的分析框架:主导美术家风格、形式选择的,是受时势变迁影响的艺术观念。1949年之后的数年中,在艺术观转捩的前提下,美术家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认知进行了卓有有效的图式创造。因此,观察1949年后的
本书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从事西方美术史研究的资深教授,本教材是作者从教30余年来对西方美术史研究方法论的探索和总结。本书分为七讲,作者从美术史研究的对象与范畴、方法与分类以及风格学、图像学、社会学角度,对美术史研究中涉及的方法论起源、理论实践等进行了较
本书为蒙古人统治下的伊朗和中国之间的艺术互动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使用来自各种装饰和绘画艺术媒介展示了蒙古帝国治下的伊朗艺术中中国主题的采用和改编过程。观察这种的独特艺术现象有助于促进对中世纪伊斯兰艺术多样性的理解。
本系列图书旨在深入探索西方博物馆的丰富宝藏,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领略人类文明的璀璨光辉。每一本都精选了一座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博物馆,这十本书涵盖了:冬宫博物馆、卢浮宫、奥赛博物馆、普拉多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开罗埃及博物馆、乌菲齐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选1000余张高清图片,辅以生动
本书以“步行景观”为核心,结合艺术史上的三个重要时刻:从达达到超现实主义(1921-1924),从字母主义到情境主义(1956-1957),从极简艺术到大地艺术(1966-1967),深入研究了行走的审美意义。从根本上说,虽然并不直接构成一种空间的物理结构,但是行走的行为仍然意味着某种地点及其意义的转变。人类在一个没有
本书收录了杭春晓先生《关良的“双重身份”及其形式语言——20世纪“传统”“现代”的一种认知机制》《石涛的“民国声誉”——基于全球视野的知识考察》《跨文化中的“潮汐效应”——20世纪20年代中国语境中的“世界性”与“现代艺术”》三篇文章。
本书带我们从罗马到佛罗伦萨,再到威尼斯、米兰,再到整个欧洲,详细展示了意大利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的发展及其影响,并配了精美的图片,在视觉盛宴之外,带我们了解意大利的历史和艺术文化,体验这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本书关注的重点是图像文化研究,在原作、复制品与自由图像之间建立起语法关系,让读者学会用图像的方式去研究和阐释艺术作品。在艺术史中,图像的存在方式有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实物、原作;第二层级为复制品,即按原作材质、尺寸制作,以保存原作真实样貌为宗旨的物品。第三层级为自由图像,即以原作或复制品为范型,可以在不同材质、地域、时
本书为再版图书,是一部资料详实、知识完备、语言简约、图例丰富的美术史教学用书,介绍了壁画和雕塑、五代绘画、宋代山水画、宋代人物画和花鸟画、元代文人画和其他绘画、明代宫廷绘画和文人画、明代末期和清初山水画等内容。本书采用清晰明了的叙述手法,在有限的篇幅内,对中外美术史基本常识给予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讲解,并附有相关名词概念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