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以渊博的、别具一格的论述,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成就了享誉世界、屡获殊荣的《牛津西方音乐史》。这部超一流五卷本作品的每一卷都通过对经典作品的代表性取样,阐明了形塑、引导西方音乐史上重要时期的主题、风格和潮流。 在第三卷《19世纪音乐》中,塔鲁斯金将带领读者纵览这一辉煌世纪的音乐发展全
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论,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成就了享誉世界、屡获殊荣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 第三卷以深邃的历史视角和细腻的音乐分析,带领读者纵览19世纪的音乐长廊:贝多芬与罗西尼的辩证对立,歌剧的浪漫主义转型,舒伯特、帕格尼尼与李斯特等艺术大师的崛起,歌剧双雄瓦格纳与威尔第,以及
本书是二战后法国新浪潮导演埃里克·侯麦的一本音乐评论集。侯麦曾受邀在一个法国知名音乐广播节目里讲莫扎特和贝多芬,由此生发而撰成本书。身为导演的侯麦以其崭新独特的眼光看待音乐,将对电影艺术的思考方法应用到音乐领域中。书中谈论了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激动人心的古典音乐作品,映照时代思想潮流的变化,从主题、调式
本修订版延续第一版整体风貌,分为原理篇和历史篇两部分:“原理篇”系音乐美学的基本原理,重点阐述音乐美学的基本概念,呈现理论的完整体系。“历史篇”系音乐美学发展的简要历史,分中国部分和西方部分两个单元,旨在通过对音乐美学史上一些重要命题、问题和流派的梳理,较深入地介绍音乐美学的重要理论及其来龙去脉。同时对以下几方面做了主
本著作为四川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博士生毕业论文。它主要基于中国民歌自身的传统和基本特点,在事件史和现象史的理论视角下,展开了从1918年“歌谣运动”一直延续到当前(即2018年)整整一百年的问题发掘和历史探索。 全书分为七章内容,第一章是对中国民歌百年演变进程历史和逻辑起点以及学理架构的探讨。第二章到第六章共四个时段(
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应以人为本,而音乐审美则应以乐为本,这乐既是快乐,也是音乐。从人出发、从音乐出发,使人们能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并通过这样的途径去学习和掌握音乐。本书是在充分考察现有音乐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写作完成的。书中首先介绍了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音乐课程教学及音乐教学内容,接下来重点分析了基于审
本书探索了悠久而迷人的古典音乐史上那些关键的作曲家、大事件和音乐创新。本书篇目设置极为轻巧,以历史上古典音乐的七个发展时期分为七章,每章下细分小节,每个小节均由一篇千字以内的文字和一张图片组成。每一章都配有术语解释,以及相应时期关键人物的小传。
本书从远古时期的音乐起源出发,穿越先秦的礼乐文化,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朝直至近现代,系统地介绍了中国音乐的发展脉络。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中国音乐的审美理念,包括儒家的“中和”、佛教的“肃庄”以及道教的“自然”审美观,还通过丰富的实例,如民歌、曲艺、戏曲和器乐,展现了中国音乐的赏析之道。
本书是一部浓缩摇滚乐精髓的简明史册,带领读者踏上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摇滚音乐之旅。从猫王的摇摆舞步到涅槃乐队的不羁呐喊,从蓝调的深沉到朋克的叛逆,本书以七章五十余节的篇幅,串联起摇滚乐的璀璨星河。
《中国音乐史》是中央编译出版社编译中国学术经典系列丛书中的经典著作,作者是音乐学家王光祈。《中国音乐史》以历史发展为顺序,梳理了中国音乐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作者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及社会调查,全面梳理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是研究中国音乐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