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民歌(俗称山曲)是流传于山西省河曲县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音乐形式,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兼具学术研究、艺术审美和文化传承等多重价值。其内容以表现农耕劳作、爱情婚姻为主体,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曲调高亢悠扬,生动展现了晋西北黄土高原的地域文化特质。本研究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将河曲民歌置于晋陕
西方音乐艺术发展到今天,呈现出无数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以及他们所创作的伟大音乐作品。如何才能真实地体验和感知这些伟大的音乐艺术作品,才是真正欣赏西方音乐艺术之美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那么我们说,用音乐的方式来解释音乐,就是欣赏音乐最好的方式。本教材基于这一理念,在教授学生基本感知技巧的前提下,围绕着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
本书是“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音乐欣赏》配套教学用书,由天津音乐学院资深教授、我国著名的笛箫演奏家、音乐学家王建欣博士主编。全书分为“中国音乐赏析”“西方音乐赏析”上、下两篇。上篇分两章简要介绍中国音乐的历史和民歌、曲艺、戏曲、器乐的欣赏方法,重视对中国音乐艺术体裁介绍与名作的赏析,着力提升学生对本土音乐的认识
全书分为绪论、上编、中编和下编四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智慧创生的创新教育理念,概述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与核心素养,以及微格实训的教学模式。上编主要从微型课堂出发,阐述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技能。中编从音乐教学专题设计出发,讲解了歌唱、欣赏、器乐、创作、律动等不同类型的音乐课程中音乐教学设计技能的运用方法。下编
本书以《礼记·乐记》《易经》《河洛精蕴》等古代文献中所涉及的广义之乐的理论为依据,对音乐及其发声(演奏唱)过程的动静常变关系、发生形态、美学观念、运化特征以及音乐传播方式、构成音乐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人赋予乐的精神现象等予以阐述和规范,试图打破在不可知论支配下的音乐取向,改变现实社会中某些音乐潮流追随欲望、音乐价值取自不
本书稿分为上、下两篇,以教育家为线索,全面梳理中外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其中上篇是对国外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梳理,涵盖百余位音乐教育家的思想;下篇是对中国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梳理,总结了从先秦到二十世纪末的音乐教育思想。
人们习惯于从书写视角看待中国古代诗歌,事实上,《诗》三百、屈骚、汉唐乐府、唐声诗、宋词、元明清散曲及各个时代的歌谣等起初皆以音乐传播作为其生存方式和扩散途径。本书借助于传播学相关理论,深入分析中国古代诗歌音乐传播传统的形成、传播的双行为主体(乐人和文人)、各种传唱方式与辞乐关系、传播的社会上下层文化空间、传播的诗歌及其
全书共文章四十余篇,约一百二十万字,是作者陈鸿铎多年来从事音乐分析课程的研究成果及教学心得的合集。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理论研究;二、作品分析;三、学科建设;四、评书论乐(人)。
本书主要系统梳理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历史发展渊源及其发展脉络,同时系统讲解体态律动教学法要点以及相应的实践范例。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作为世界三大教学法之一,在国内尚没有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书籍,这本书籍很好的做到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书适用于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现代舞专业学生、中
"《从零开始学AI音乐创作》是专为解决音乐爱好者、创作新手在音乐创作中的痛点而设计的AI音乐创作指南。书中包含了5个部分共14章、120多个同步教学视频以及130多个实用干货,帮助读者快速掌握AI音乐创作技巧。新手入门篇:介绍了AI赋能音乐创作的基本概念与流程,帮助用户迅速了解并掌握AI音乐创作的入门知识,为后面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