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具体内容如下。一、里耶秦简书法欣赏选取了不同形制和书写风格的十三枚秦简,或笔法严谨、或活泼灵动、或舒展流畅。二、湖南省第四届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分为会议纪实和活动文章两个部分。会议纪实为“轴心时代的自由精神——简帛书法的历史隐喻性和当代书法创作的先锋性研讨会”会议纪实,记录了研讨会主体发言和自由发言两个环节的全部内容
本选题以“中国书法发展史”为基础,以“书法艺术形式演化史”为核心论题,讨论“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的演化形态及其规律,兼及汉字书写形体演化史上的时间演变和空间位移,同时对书法史上诸多代表性“碑”“帖”展开审美分析,是一部颇具新意的艺术理论和美学鉴赏著作。
本书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集王羲之圣教序》宋拓本;二是对帖中所出现繁体字、异体字、生僻字、通假字等内容逐页进行罗列、梳理、说明、阐述;三是对帖文本内容中部分字词作标注和解释。本书旨在帮助临帖者通过有关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知识更好地解读《集王羲之圣教序》。
本书,观其笔意,可窥当时江南之风俗,一首儿歌,一句口号,虽率意抄之,亦古风犹存。沈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全心养儿育女之时,晚来人静,借一杯浊酒,录一章乡规,写一节民俗。彼时之微末之事,留诸后世,便成当日乡村生动之写照。从留下的抄本中,可看到钟绍京小楷的形神笔意。沈公子孙铭其恩德,将此书册付梓,永续家风。
此书中不仅详尽呈现了印面及边款的文字解释,还深入挖掘了每方印章背后的独特故事。此外,它还概述了北京中轴线所在城市环境的现行规划体系,涵盖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等多个层面。书中穿插展示了中轴线上标志性建筑的精美图片,并与上海的主体建筑及代表性建筑相呼应,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与文化宣传,凸显
本书是王羲之著名的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此帖为一组书信,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此帖是习草者必备的范本
理和法作为中国书法美学涉及的两个重要范畴,当代学者虽偶有论及,且都有理论上的贡献,但缺乏将两者结合起来做系统性的考察和研究;另一方面,当代书法界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史料考据,或以书法美学为空泛,或视书法美学为畏途。理在书法理论中的美学表述究竟如何?理如何赋予书法深刻的美学品格?书法理与法之间有何关联?理与法在书法史上具有怎
该书是当代著名书法学人丛文俊先生新著,丛先生积数十年功力,于书法研究、创作渐入七十从心之境,其理论与实践相互交养、相互生发,成通人之解,是当代书法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当代承传书法文化的津梁。该书内容丰富,研究深入,包括:《汉字书写技法规范的由来与变迁》《西周金文书法论要兼及金文书法的学习与创作》《魏晋精英文化生态与二王
墨点 中华好诗文颜真卿楷书集字名篇 毛笔书法临摹字帖初学者入门教程成人学生练习毛笔字
本书以敦煌汉简为研究对象,以书写研究为核心,确定了两个重点:一、敦煌汉简字体研究与书法文化价值宏观考察,二、以敦煌汉简为例,通过对字样笔形、部件、结构体势等的微观分析,分析影响书写的诸多因素与书写对字体形成演变的影响;考察敦煌汉简书写特征,及其所反映的书写规律与隶变、草化、楷化等字体演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