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突破传统法、术、势三派分类研究方法,提出了以学术渊源标准重新划分晋、齐法家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对晋法家的学术思想史展开研究。书中以儒法斗争为主线,并围绕“法与权”这一法治核心问题,按照战国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历史分期,对晋法家思想源流加以系统研究。 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法家思想是在诸侯争霸和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展开
《太平经》又称《太平清领书》,是中国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之一。《太平经》内容博大,涉及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太平经》在道教中有重要地位,对道教思想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是汉末太平道的主要经典,被视为传达天命的谶书,构成道经三洞四辅中的太平部,辑入历代道藏。《太平经》之作,其初衷是为了表达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底
国学经典藏书-韩非子
本书为丛书《三经解读》之一册,是对《周易》逐章逐句的注释和解读。选用的底本是《周易正义》(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作者认为,《周易》的中心问题是对反双方相互作用导致变易的问题,其讲阴阳、刚柔、健顺、时、几、中、正等等,都是围绕变易问题的。《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即《老子》说的周行而不殆的根据;而人处在无休止的变
丛书《三经解读》之一册。选用的蓝本为东汉郑玄校注的《论语》,即通行版本。编者对《论语》进行逐章逐段解读。作者认为,《论语》的中心问题可以理解为情和理的关系问题,可以等价地说是欲和矩的关系问题。孔子之学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情理、欲矩的协和的境界,个体修身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社会治理是天下为公等等。这是作者解读贯穿的理念。
丛书《三经解读》之一册。本书稿选用的底本为马王堆帛书本(结合帛书甲本和帛书乙本,不细别二者的文字差异),参校以郭店竹简本和世传本。书稿对《老子》逐章逐段进行校释和解读,作者认为,《老子》的中心思想是道和德的关系,也就是全和偏的关系。(解决这个矛盾,办法就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被动作为,是应当应而得当。这是作者解读
知识关乎梦想,我们只卖有品质、有营养的书!《中华老学·第四辑》内容内括:特稿;老子思想新诠;海外老学研究;老学历史与哲学研究;道德经明意研究;老学文本与历史研究;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道教老学研究等。
本书是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主办的儒家思想理论辑刊,每年出版两辑,此为第19辑。本书所称的“当代儒学”,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儒学复兴中所出现的新的儒家思想创造、新的儒学理论形态,旨在回应当今时代的呼唤、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通过对当代儒学的研究与评介,推动儒学复兴、中华文化复兴;着眼于儒家的“活的思想”,推
本书以释义学的视角审视先秦诸子的学说。作者认为,在春秋战国的大变动中,如何收拾混乱的秩序人心是诸子面临的共同问题,其回应虽各有差异,但都离不开对前人经典的重新阐释。他们皆托先王经典而论说,这就为从释义学角度关照他们的学说提供了支持。书稿论述了西方释义学的简况,对中国释义学发展的状况和中国古典释义史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对中
本书为学术著作,以近代以来儒家伦理思想的相关争鸣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制度、意识形态等不同视角,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勾勒了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30年代之间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对这期间的儒家伦理思想的调适和重建、解构与重构进行了学理上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儒家伦理在中国社会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