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铅釉陶器,造型雄浑大气,釉色奇幻绚丽。作为唐代艺术的一个重要代表,唐三彩从人物俑、动物俑、生活器具到建筑模型、宗教祭器,无所不有,包罗万象,反映了唐代缤纷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创作,也使今人对唐代的文化、社会充满了想象。 本书作者通过对博物馆藏品和已发表资料的研究,依据考古报告和历史文献,从功
2016年,为配合吉林省集安市洞沟古墓群墓葬文物本体保护维修工程的实施,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对山城下墓区288座墓葬进行考古清理。本书全面梳理了本次考古工作,对288座墓葬的地理位置、保存现状、墓葬类型、出土遗物等进行系统介绍,图文丰富,内容翔实,丰富和充实了洞沟古墓群墓葬资料,为今后开展墓葬研究提供了
本书通过对天津市蓟州区盘山全境摩崖石刻的实地田野踏查,在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力图真实记录盘山摩崖石刻的分布情况和保存现状,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历代盘山史料分别对石刻加以著述著录,介绍盘山摩崖石刻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以期厘清历代盘山摩崖石刻的发展脉络,并**限度彰显其文化价值。
本书以两周青铜器装饰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周青铜容器的造型设计、器表装饰、地域风格及审美观念与装饰风格的嬗变等方面的系统考察,力求在宏观把握两周青铜器装饰艺术总体面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两周青铜艺术丰富内涵的认识和探索。
寨堡是古代先民为抵御外敌侵犯而营建的防御性聚落,具有高墙厚筑、环形设防等特征。本书从历史地理学视角,以正史、方志、文集、奏议等资料为基础,重视文物普查、碑刻等资料的运用,并辅以大量的田野调查,对寨堡产生的历史背景、时空分布的规律、选址特征、类型、管理模式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并将四川寨堡与陕西寨堡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加深对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的墓葬。全书总结了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的发现和研究概况,并根据墓葬的构筑特点和存在方式不同,将该地区青铜时代的墓葬划分为洞穴墓、石棺墓、石棚墓、积石墓、大石盖墓、封石墓、土坑墓、瓮棺墓八大类别,对各类墓葬的分布范围、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在墓葬分类的基础上对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的主要工作是将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数百年前的或一千多年前的手写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即佛教典籍以外文献)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说明、校记和90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故这个项目的最终成
该选题为《红色广东》丛书地区篇之一,汇集广东省117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基地的基本情况、历史价值、参观方式、联系方式等,重点介绍14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书图文并茂,内容精炼,突出各基地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全书彩印配图,插图为各教育基地提供或是专程拍摄,并附有《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分布
本书分博物致知、文保探索、文物乾坤、遗迹掠影四部分,收录《高校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路径初探》《张大千文化资源融入博物馆中小学综合课程设计初探》《与博物馆游戏——关于低龄儿童教育方式的探讨》等文章。
本书按照中国货币发展史进程,兼顾诸谱录所载之纲要,遴选出130余枚具有代表性的古钱珍稀品种,以一钱一议的形式独立成篇,详细解说每枚珍稀古钱的形制特征、材质数据以及历史背景、珍稀程度、存世多寡、收藏价值、来龙去脉、评级定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