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教材服务于国家“碳中和”战略,立足城乡景观“增汇、降碳和减排”转型目标,从低碳和增汇的视角讨论景观规划设计所涉及的全尺度空间特征、全生命周期阶段和全类型物质要素,促进城乡景观植被的多尺度碳增汇、全流程碳减排和多尺度间接减排。主要内容包括低碳增汇景观导论、低碳增汇景观的规划设计原理、低碳增汇景观现状评价、低碳增汇景观规
自1984年中国城市规划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组(中国城市规划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前身)成立起,至今已成立40年,有力推动了我国名城保护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名城保护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名城分会一批批的委员们尤其是老前辈们,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纪念文集分为名城分会成立40年大事记、离世先辈的回忆录
从大城市地域结构这个复杂巨系统当前的“脆性”问题与成因出发,基于复杂系统的风险理论,提出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反脆性理论框架;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框架,建构反脆性的大城市“紧凑、多核、弹性”地域结构的目标准则及测评指标体系;应用国内外15个典型城市的空间规划进行反脆性状态的评估和测评指标体系的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紧凑、多核
本书是教育部战略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智能建造”专业系列教材,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基本要求以及智能建造领域教材体系建设团队的编写意见编写而成的。本书主要针对大学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及要求,结合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现阶段的发展特点,综合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科学
本书借助空间形态、空间基因理论及相关标准等理论与研究方法,结合历史学、人类学、传播学等理论方法,对西南地区屯堡系列聚落中目前空间信息保存良好的空间基因进行识别提取,对空间基因进行解析,并探寻其较母源地聚落发生的传承与演变现象、从空间基因观察其在西南地域的适应与演变、与周边聚落的文化融合现象、并研究在西南地域演变和交融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更新已成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强化城市治理的重要手段。如何通过城市更新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北京作为首都,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近年来,北京在城市更新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对
今年的联合毕设是三年来首次全面回到了线下教学活动,一切恢复正常后感觉新鲜而又熟悉,师生细心的踏勘,热烈的交流,生动的汇报,又回到了期盼已久的日子。七校师生和广东省规划院的专家们通力合作,嘉宾的精心指导,使得今年依然呈现了多彩而有深度的作品。今年的选题是首次走向一线城市的城中村。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首批城市,几十年来一直
文化育人是落实学生全面发展、助推高校高质量发展、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是历史和时代的呼唤。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工作。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
本书以辽河流域城市滨河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基于微域分异相关理论,以地理学中的区域空间分析与生态学中的结构功能分析相互结合,探讨在人类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相互作用下,对城市滨河缓冲带的景观—地理单元进行划分,结合景观地理学相关理论和风景园林设计实践,凭借国内外较为成熟的景观—地理空间绩效评价维度与评价准则,运用地图学信息技术进
在当前资源缺乏,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该理念在各个专业领域得到了迅速扩散和极大的响应。景观和景观设计的研究是在造园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的基础上,对人地关系的又一次重新认识。这不仅是人们对自然认识的进步,也是人们对自身认识的进步。景观设计在各国有不同的观点,但其基本的表达是:强调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