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平衡的思想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主导内容,它在大众的观念中一直经久不衰,甚至在今天的一些生态学家中也是如此。约翰?克里彻证明了在地球史的任何阶段,自然界都不是平衡状态。那么这种自然平衡的观念如何以及为何会经久不衰?为何我们必须接受并理解进化?鉴于此,本书追溯了生态学史和进化生物学史。进化是如何在历史中逐步推动生态的变化,
本书从明前期科技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入手,考察了以理学家、科技实践家、人文学者为代表的典型人物的科技思想,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明前期科技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并对明前期传统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与总体特征进行了新的学术审视和反思。此外,为了较客观和全面展现明前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面貌,本书还着重考察明前期科学技术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技术专著。作者宋应星是明代一位对技术与工艺颇有研究并加以细致阐释的专家。书中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配合。本书分为三卷十八篇,分别记载了明代中叶以前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方面的各种技术。例如,机械、陶瓷、砖瓦、硫黄、烛、纸、兵器、火药、染色、纺织、制盐、榨油、采
作者摆脱欧洲中心论的视角,运用社会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性别学的方法,从中国资料实际出发,开展综合研究,同时也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印度和日本的技术史做了考察。作者在本书中主要讨论四个问题:房屋作为生活机器、亲密性技术、清洁卫生技术、手工业与机器工业技术,它们都根植于传统,也与现代人的技术观有联系。在此
"古老中国的造纸、本书为针对儿童设计的科普题材绘本。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曾经改写世界历史。这本书以四大发明为主线,梳理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脉络,并补充了很多相关的历史典故、知识点。让孩子既能知道四大发明的内容,也能了解它们的发展过程,还能从中看到四大发明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对世界科技的和人类的联通起到
就技术形态而言,我们可以把当今时代界定为赛博技术时代。技术的赛博性,凸显的是自然-人-机器的共存-共生-共演特性。本书基于“作为知识与表征的科学”向“作为实践与文化的科学”的科学观转变,对作为“实践科学观”的哲学本体论基础的生成本体论的内涵、思想历程,以及这种新的科学观对科学与技术发展演化的解释力,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
科学技术史
本书是一部传世的博物志,全书包括了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这几个部分。作者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对自然界作了精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本书在物种起源方面的贡献尤其突出。作者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为各种动物勾画出了一幅幅生动的肖像,使得全书内容极为充实、有趣。《自然史》的文学价值本身就高,本版书中关于动物形态
本书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技术哲学的视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研究和探讨语境论视域中的技术设计的有关问题,包括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语境”释义、技术设计的含义与特征、历史语境中的技术设计、技术设计的现实存在场域、技术设计的现实语境等有关内容,总结了技术设计的本质,预测了技术设计的进化趋势,分析了语
本书通过大量历史史料,明确地揭示了中华文明在西方近代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欧亚古文明的成果,填补了欧洲数学发展的断崖,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直接和间接地推动了近代科技的发展。对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再认识,对于了解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理性思考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