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6章,主要内容有现代景观设计及其发展、景观环境调查与评价、可持续景观设计方法、人性化景观环境设计、现代景观空间建构、景观设计思维与表达。本书历经14年的使用,结合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修改扩充而成。
本书着力研究先秦都城制度的实证案例,剖析了都城选址制度中的择中立都观念,包括畿服制与择中立都、天下之中概念的演变与混同;讨论了营建制度中的重要问题,如都城的规模等级、先秦都城的城郭制及城郭形态、先秦都城功能分区尤其是宫庙分离的阶段以及都城轴线等问题;指出学界关注不多的都城名实关系包括政权名称与都城名称一致、同地异名、同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城市地下工程知识,内容共分8章,包括:城市地下工程绪论、城市地下工程类型、城市地下工程规划与布局、城市地下工程勘察、城市地下工程结构分析与设计、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城市地下工程环境效应与改善、城市地下工程灾害特点和防灾措施。
专著,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五校联合毕业设计作品集汇集了五所院校的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三个专业80余名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规划设计作品突出了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聚焦鄂东大别山区北麓孝昌县三个典型村庄的规划设计需求,回应了城乡融合时代下,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重
西湖苏堤作为场所转换的典型案例,从自然形态到人工环境,再从水利设施到城市公共景观场所,都依照某种形式系统将现实内容进行转换,同时在该程序中展示了所涉及各事物的属性转变。著作通过追溯苏堤中水利和城市属性的观念与方法,揭示其场所营造的核心概念。研究旨在厘清苏堤各构成要素的性质及其转换方式,进而理解苏堤如何从水利设施转变为兼
本书旨在探索城市积极交通规划与管理的新路径、新理念,构建健康、活力、宜居的城市环境。本书先介绍城市积极交通出行的全球发展趋势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城市积极交通出行行为理论和影响机制,还分析了儿童积极通学行为影响机制,重点关注了积极交通出行与健康城市、幸福城市的关系,并总结城市积极交通出行公共政策干预的国
该书以济南市“四大泉群”为研究对象,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交待“泉”在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中的概念与应用,以构建该书的理论研究背景。该书的重点是以泉水出露特性及其视觉表现(景观特征)为核心,结合对各泉及相关园林与景观建置现状的局部统计与分析,总结其物质特性;文化特性方面,对泉名、泉诗进行分类与统计,得出其与泉水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已建立40年,该制度在推动名城遗产保护、提升名城空间品质、改善名城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当前科技创新发展,各类数字技术为名城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与手段。如何借助创新数字的技术提高名城保护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成为名城保护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书聚焦数字技术在名城保护中的理论创新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21世纪我国建造绿色、宜居、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战略抉择。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例,截至2023年上半年,我国内地已有57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0566.55公里,其中地铁线路8112.23公里,占比76.77%。然而,我国约75%的城市位于地震活动区,多数现役或规划的地铁地下结构都面临严峻的地震威胁
本书主要内容涵盖园林美学概述、园林美学的构成要素、园林美学的审美原则、设计思维的基本概念、设计思维在园林规划中的应用、设计思维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设计思维在水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设计思维在园林建筑小品设计中的应用、园林美学与设计思维的融合与创新等。本书通过系统的理论阐述与实践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园林美学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