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药鉴别技术的专业图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杨锡仓学术思想及中药饮片鉴别经验汇总,中卷为常用中药饮片各论,下卷为杨锡仓先生原创并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卷各论中将杨锡仓先生多年来通过眼看、口尝、鼻闻、手摸,并辅助以“水试”“火试”的六种方法来判断中药饮片质量的经验汇总,包括杨锡仓先生经验、术语释义和伪品及混淆
本书为中医药学专著。中药材的名称大部分都是古人命名后流传下来的,但由于古今文字的变异,许多的中药名称已不明其意。本书作者全面、系统地对中药名称的由来进行了考释,全书共收载了430味常用中药,按照正名、别名、药材来源、功效、释名及其他注意事项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每味药材的本草学知识;特别是对常用的中药材,编者均作了名称考证及
本书介绍了各种食疗、药膳,穴位按摩、艾灸、拍打推揉,吞津热敷等实用的小偏方,既可调理全家男女老少的常见疾病,还能应对紧急情况下的不适症状;不但能减轻疾病的痛苦,还能帮助人们健康长寿。
作为一种自然物产和药品,冬虫夏草最初开始由藏人不迟于15世纪使用,而后从18世纪起被纳入中药。本书追索冬虫夏草从中国向法国、英国、俄国、日本的传播,考察关于冬虫夏草的中国知识与欧洲新思想之间的张力。这些新思想出现于18、19世纪的欧洲,并最终传播给日本和中国的科学家、医生及其他知识分子群体。作者试图检讨冬虫夏草何以吸引
《内》《难》《本》《伤》,中医四维,不通不可以为大医。然方出《伤寒》,药归《本经》,乃临证之基,在实操层面更重于《内》《难》。《本经》乃《神农本草经》之简称,论药之本,世无第二,后世诸家,基本循此书之筋骨,各凭经验羽翼其上,但时增术繁,瑕瑜共见。各代精研中药之大家,无不在这个轮回里来来去去,书越多,术越繁,道越隐。说一
本书共分为九个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中药学概述,包括中药、中药学概念,中药起源和发展,中药产地与采集等。第二章中药种植栽培技术,包括土地选择、选种育苗、移栽、间作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步骤。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包括目的、要求、采收方法、经验、原则、注意事项及存在问题等。第四章中药炮制技术,为从古至今的经验和技术总
本书首先讨论了药证的概念、源流、类型,从病因与病机两方面分析了中药治疗疾病的核心机理,并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分析了每一经主要病症的特征,进一步详细讲述了每一经代表药物的特征性药证,同时列举相关方剂为证,从而将中的药功能主治特点与中医理论有机结合,实现医与药的内在统一。全书以发热为例,分析了不同经发热的证候特征以及其治疗的
本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技术、常规分离技术以及色谱分离技术,天然药物中各类型化学成分如糖苷类、黄酮类、蒽醌类、苯丙素类、皂苷类、强心苷类、生物碱类、萜类和挥发油等的结构特点、结构类型、提取分离及检识方法与技术等。本教材每个章节通过“学习目标”和“知识导图”作引领,穿插了“拓展链接”“课堂互动”“边学边练
本书是全国技工院校医药类专业教材之一,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本套教材共计41种,主要供技工院校、高级技工院校及技师学院医药类及相关专业选用,预计2022—2023年陆续出版。本套教材定位清晰,特点鲜明,体现在以下方面:立足教改,适应发展;强化技能,对接岗位;优化模块,易教易学。同时,针对教材中的教学重
本书重点介绍了有药用文献记载的“中药非药用部位”及“非药用资源”,从来源、性状、主要产地、性味归经、药理研究、毒理研究、注意事项、古籍记载、现代应用、不良反应、贮藏等方面详细介绍“非药用部位”的药用历史、药用特点、现代研究及应用等内容,旨在为充分利用各种中药资源提供参考依据,为中药非药用部位变废为宝、重新利用提供技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