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以全景的视角讲述了1789—1794年法国大革命的整个过程:从革命的发起,经过封建专制王权倾覆后的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当政三个时期,直至热月党人的反革命政变。作者对革命的原因,革命的发展,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宗教各个方面,以及罗伯斯庇尔派失败的情况作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作者关于法国革命史的著
本书是著名非虚构畅销书作家大卫·格雷恩的又一力作,讲述了18世纪一场惊心动魄的真实海难及其后续在英国引发的轩然大波。 1742年,一艘用木头和布料拼凑而成、眼看随时都会散架的船被冲上巴西海岸。船里有30个骨瘦如柴的人,奄奄一息。他们有一个震惊世人的故事要讲。他们是英国皇家海军战舰韦杰号海难的幸存者。这艘战
本书以地图为钥,解锁欧洲近现代史风云!从拿破仑铁骑纵横到冷战铁幕高悬,作者精选18世纪以来各国绘制的幽默地图与漫画地图,以一图一说的形式,生动串联起欧洲近两百年兴衰史。这些地图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政治博弈、文化思潮与时代情绪的鲜活镜像列强版图撕裂重组、意识形态暗流涌动、艺术审美悄然变迁,皆在方寸之间跃然纸上。全书以地图
随着香港回归中国,大英帝国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彻底化为历史的尘埃,但对这个帝国的起源、本质和影响的研究一直在持续。作者认为驱动帝国的关键因素是等级。英国殖民者试图根据本国等级制度的理想化形象塑造他们统治下的殖民地社会;英国人将鼎盛时期的帝国理解为一种等级制结构,而殖民地社会则是久已存在于英国本土的基于血统、头衔、地
18世纪至今,以麦考莱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大多用非革命性的、不流血的、自上而下的来形容1688年的英格兰光荣革命。本书则希望推翻这一传统观点。 本书以革命为主轴,重新检讨了既有的革命理论,并将1688年革命置于欧洲乃至全球的背景下,对其发展、特征和影响做出全新的阐释。作者的核心观点是:1688年革命不仅是革命,而且是第一次
葡萄牙是世界上最擅生存之道的国家之一。它只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人口从一百万缓慢增长到九百万就耗费了它八百多年时间。在那段时间里,它在欧洲范围内获得了一种政治和文化上的自决权,也通过殖民扩张、海外移民和贸易,在世界各个角落留下了自己的印迹。与更为繁荣的加泰罗尼亚不同,17世纪时,它成功地挣脱了西班牙的统治;与同样富有生机的
文化迁变是指同时对一些不同的国家空间及它们的共同要素进行讨论。它意在强调往往由于对身份认同的寻求而被忽略的文化交融的不同形式。身份认同自然地掩盖了文化交融现象,但也正是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不同的身份得以产生。本书主要从学术、移民、记忆研究、种族融合、感觉、文学等文化研究领域探讨法德之间从18世纪中叶起至现代的文化迁变过程
这是一本聚焦欧洲近代历史的通俗社科读物,主要讲了1848年席卷几乎整个欧洲的思想革命。在这场变革中,一系列政治运动和思想革新相继出现,同时一些在我们今天看来仍具前瞻性的议题在当时就已被抛出并展开争论:我们如何协调代表制和直接形式的民主?资本主义与社会不平等有何联系?等等。这不仅是一场欧洲革命,更是一场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
《英国历史上看不见的手》通过考察部分英国历史表明,国家经济组织和国家政府利益的一致性是左右英国历史发展脉络的“看不见的手”。作者主要选取了从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开始到1917年间的主要历史事实对这一颠扑不破的历史规律进行了详实的论述。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英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商业探险家同盟等经济组织也采取了相应
本书译自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主编的《记忆之场》三卷本的《共和国》卷。原著《记忆之场》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深具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史的研究成果,是一部经典的有关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本书作为《记忆之场》中文版的第一卷,包含了《共和国》卷中的“象征”“纪念性建筑”和“反差记忆”3个部分,考察了三色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