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丛书》之一,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2024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本书初版于1999年。本次修订的指导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深层结构,它是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大众心理上的积淀与自觉,是儒道佛三家伦理思想
本书作者自高中时代就将李叔同视为人生导师,并研究其著述多年,为了写作本书,更是耗费三年多的时间,从纷繁庞杂的史料中考伪辨正,还原了一个真实、有温度、去神化的弘一大师。
《帕帕吉传》通过帕帕吉这一传奇式的人物的生平故事,描写印度文化、思想和修为等,借由他与众多的欧美人士的接触、多次访问欧美各国的经历,在丰富的细节上使读者身临其境,切实体会印度智慧的独到之处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和启发。其中,《一切从未分离帕帕吉传》(中)主要记述了帕帕吉1966年退休后游历印度及出访欧美的经历,描绘出一幅广阔
本书稿是我社重点项目《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丛书之一,作者聂清原为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现为上海科技大学教师,对佛教有较深厚的研究,对其中主要是禅宗书法也频有造诣。禅德,即禅宗大德,用以尊称禅师。墨迹即所有的手写书法作品都可以称之为墨迹,尤其指禅宗历史上著名禅师的手迹。虽然中国传统上并没有对禅师的手迹予以单独关注
本书稿是我社重点项目《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丛书之一,该丛书有佛教绘画、造像、书法、建筑、诗文、音乐、器物等卷。有主编高建平、尹佃写的总序,是从博大精深的佛教艺术与文化方面阐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意义。本书绪论外,共六章,对敦煌写经中的书法作出全面阐释,如字体的分类,书写水准与审美风格、楷书的字体演变、代表性写本介绍与欣
本书《佛教碑刻》是《佛教美学典藏》丛书中的一部,主要分为绪论、佛经碑刻、造像题记、寺塔碑碣4个部分。佛教自传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联系密切,并互相影响。其中与书法的关系尤为突出,本书主要以此为视角进行研究。从佛教碑刻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看到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宗教的发展变化过程,从中还可以看到中国传
本书稿是我社重点项目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丛书之一,由高建平、尹佃主编,本册作者是王耘。全书共五章,从塔的本义、形义、造义、合义、变义五个方面论述塔在佛教中的本质意义。中国佛塔,则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吸纳、借鉴来自异乡的馈赠,结合自身基础,凝定、塑造、涌现出的新类型。写作本书的初心,在于探索一次发现之旅,寻访、求证人们如何营建
《佛教美学典藏》系由美学界、佛教文化界数十位知名的专家学者携手担纲,分门别类地撰写而成的一套大型系列丛书,《伽蓝卷》是其中一部。《伽蓝卷》的叙事起自东汉佛教初传入中国时,迄于明清时代,全面贯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精心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佛寺建筑,结合文献史料,对佛寺的形制布局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嬗变,以及其所反映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支持项目《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之一种。作为中国佛教美学的重要内容,禅宗美学对中国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禅意与书画的结合则诞生了大量符合中国人自身审美要求艺术珍品,并予以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以深远的影响。本书即以年代为序、分析各个朝代禅意书画不同的美学特点。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哲思,到
本书为浙江图书馆、径山万寿禅寺共同举办的“佛典浙韵——浙江历史上的汉文大藏经文化展”展览图录。汉文佛教大藏经的流传,在唐以前仅为手写本,宋初才开始雕版印刷大藏经,至清末又有铅字排版大藏经和影印本大藏经,此外还有北京房山云居寺的石刻大藏经,其装帧形态有卷轴装、蝴蝶装、经折装、方册装、现代精装五种,装帧形式极为丰富。本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