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稿是著名学者嘉央旦增先生的遗作,属于古籍整理类,内容包括《藏医后续部注疏》《药材鉴别瑰宝》《藏文字母串行体格言》《甘丹协珠林讲演稿》《妙音之欢歌》《律海心要之疑难注疏》《纳塘大译师梵文拼读法解读》《唐卡绘画技法》《壇城制作笔记》《三十颂和音势论释难》等作品,主要涉及医药学、语言文字学、天文历算学、诗歌学、辞藻学、戏
《西北民族论丛》以“西北民族”为研究重点,主要方向为西北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西北民族与邻国交流史、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等。从学科来讲,西北民族研究不仅涉及历史学中的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学、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学科;而且涉及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大学科,反映了海内外相
《中华民族史论丛》是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的会刊,设有名家笔谈、专题研究和学术述评等栏目,是国内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民族史专业学术平台。 本辑共收录16篇文章(2篇名家笔谈、13篇专题论文和1篇学术述评),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深入考察了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揭示出中华民
北魏上承十六国,下启隋唐。建立北魏的拓跋人,在代北曾有一段百余年的成长发育历程,史籍记载晦暗不明。田余庆先生就此历史上的“模糊区域”,通过对史料的透彻分析和反复比勘,纤细考证与宏观考察相结合,重点从北魏后宫“子贵母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道武帝拓跋珪离散贺兰、独孤等重要部落,拓跋与乌桓的共生关系,以及从《代歌》、《代记》
本书内容上溯远古传说时代,下迄新中国成立直至20世纪末,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源流、迁徙、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发展历史。让世人看到了城步六七千年的发展轨迹,展现了城步苗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解放,积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丽画卷。全书
西江千户苗寨是贵州旅游一张靓丽的名片。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西江千户苗寨围绕“以文彰旅,以旅促融,文化共享,中华一家”工作主题,以民族团结创建“六个一”为抓手,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山的智慧——西江千户苗寨》以精要的文字,200余幅精美的图片,生动呈现了西江千户苗寨的
本书以瑶族的朝踏仪式与文献为对象,基于历史文献和田野资料整理分析立论。朝踏为平地瑶祀神仪式,因地处南岭走廊中段湘、桂毗邻区的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与江华瑶族自治县保留有较为丰富的朝踏仪式和文献资料,作者特选择此三县作为主要的考察地点,重点对朝踏的仪式过程和歌本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研究,内容扎实,图文资料丰富,对构建多
本书拟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在现有体质人类学、考古学、分子生物学等资料的基础上,从现代汉族的体质特点出发,采用古人种学的方法与理论,对汉民族的起源和形成过程进行探索。汉民族体质特征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但新石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在体质特征上还有较远的距离,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开始有了直接的联系。秦汉
该书稿作为文山学院特别委托基金项目《文山民族风俗概论》成果,系作者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撰写完成。作者在文山州8个市(县)的汉族、壮族、苗族、瑶族、彝族、傣族、仡佬族、布依族、蒙古族、白族和回族聚居区进行了扎实的田野调查,对各民族生活和聚居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场域之下,孕育、形成并发展的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万物有灵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物种荟萃的生态文化”,以及附录“与景东相关的汉史资料摘编”。历史资料丰富,田野调查严谨,辅以神话传说,较为全面地记述了景东彝族自治县域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图腾崇拜、节日风俗、饮食文化、生物多样性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