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研究第一辑》立足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特别是道释艺术研究,兼顾各种美术专题,主要以文物为研究对象展开,通过对道释美术艺术实体的研究,探讨其背后蕴含的历史与思想内涵。
本书围绕东方艺术进行叙述,分为三个部分——“远古的绝响”“古代的辉煌”“近世的繁华”,以时间和国别为经纬,结合大量的作品图片,对中国、印度、日本、柬埔寨等国重要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的社会背景、形式风格、艺术内容以及历史地位进行解读,进而探讨东方艺术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和高潮迭起的演进历程。这既是一场领略传统东方文
本书介绍了哥特式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书中介绍哥特式艺术,为一种源自欧洲法国的艺术风格,书中介绍了该风格始于12世纪的法国,盛行于13世纪,至14世纪末期,其风格逐渐大众化和自然化,成为国际哥特风格,直至15世纪,因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来临而迅速没落。哥特式建筑的基本构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顶。本书讲到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博韦
本书收入陈平教授曾发表于《文艺研究》的五篇论文,分别为:《本雅明与李格尔:艺术作品与知觉方式的历史变迁》《观念史与建筑理论的历史写作—— 以马尔格雷夫〈现代建筑理论的历史:1673—1968〉为例》《定义“艺术意志”:潘诺夫斯基艺术史方法论构建的哲学起点》《论观者转向:李格尔与当代西方艺术史学中的观者问题》《论柱式体系
本书稿是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自主重点课题项目“基于数据分析的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研究现状与对策建议总结报告”研究成果。本书稿总结和梳理了近十年、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提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要求以来取得的成绩。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出了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对策建议。本书稿涵盖了
《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由沈语冰主编,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及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第四辑维持了前三辑的高水准,继续汇集国际、国内艺术史和艺术哲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特别是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系教师和博士生的研究力量,出版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术论文,为艺术史、艺术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建设贡献力量,在这些领域开辟新境界,并
20世纪前30年,俄国现代艺术在文学、美术、戏剧、音乐、舞蹈和建筑、设计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06年俄国《金羊毛》杂志的创办到1930年“呼捷玛斯”的解体,俄罗斯现代艺术在先锋派艺术家的努力下先后创立了新原始主义、立体未来主义、光辐射主义、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等艺术流派,尤其是在
当今时代,随着计算机、互联网、AI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艺术的创作观念、途径和手段,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而《乾境》的影像设计艺术作品,更是基于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后,对卫星航拍影像做出的另一种艺术创作途径和手段的积极探索,作品的创作是一个复杂的美学意识和文学编辑设计的过程,最终呈现出了类油画和类中国画图式与意境的
本书详尽探究了高等学府中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发展,为美术专业教师、学者及教育管理者提供了深刻见解。本书首先全面剖析了美术教育理论的演变过程,涵盖教学法、创意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继而,通过研究不同学科的美术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展示了创新性的美术教育模式。书中强调数字媒体、跨学科合作等现代元素在美术教育中的融
本书首先梳理了现代艺术教育的基本概念,探讨了现代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阐述了现代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然后分析了现代艺术教育的实践方法,并重点讨论了现代艺术教育的评价方法与体系,反思了当前现代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最后研究了现代艺术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介绍了现代艺术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阐述了如何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