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深圳博物馆同名专题展览的配套图录。遴选250件(套)文物,从典章制度和生活艺术等维度解读湖北明代藩府文化。
本书为深圳博物馆联合湖南省博物馆、株洲市文物局、衡阳市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稽古维新——湖南省宋元明铜器与金银器展》的配套展览图录。分为“法古悦新——宋元明铜器”、“崇德报功——宋元明宗庙与儒学祭器”、“新造奢华——宋元明金银器”3个单元,收录兽纹鼎形铜炉、铜象尊、龙纹银托盏等各式仿古与新造铜器、书院祭器,以及窖藏出土的金
该书为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园说”系列文物展之六“木器风华美成在久”同名图录。全书分“佳木良作”“器以载道”“中西遇鉴”“各有所宜”四部分,汇集颐和园、故宫、苏州江南园林、沈阳故宫等博物馆的家具珍藏120余件(套),古朴典雅、大气沉稳、传承有序。分别把家具的出现、发展、演变、中西融合,以及在家具中体现的等级分明的礼制文化
本书分为“朝阳北塔的历史变迁”与“辽代佛塔的供养世界”两个单元。收录北塔所出三燕、北朝、隋唐,特别是辽时期重要文物140余件组,包括瓦当、石刻、泥塑、舍利塔、金银器、瓷器、水晶、玛瑙、琥珀、玉器等各类珍贵文物。通过图录可一睹辽代文明与佛教艺术的精髓。
自1982年以来,齐文化研究已经走过了整整40余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以稷下学(哲学)、齐国史(历史学)、齐地考古(考古学)为主要学科支撑,以齐文化重要历史人物、典籍、历史事件与文化现象、齐地重大考古发现和历史遗存为重点研究内容的学术研究体系。四十年的“齐文化”研究成果难以计数,为将四十年齐文化研究成果尽量完整地呈现出来
本书是对宣化现有出土墓志的集中整理与资料汇编,书中所收录的90方(合)墓志,其时代包括唐、辽、金、明、清、民国。墓主身份多种多样,官吏、隐士、农夫、商人、住持、宦官,还有部分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女性。本书对这些墓志的整理及相关研究资料中,有很多均为首次对外披露。宣化位于华北平原到内蒙古高原的缓冲地带,是农牧交错聚居之地
本书以清华简《系年》为研究对象,通过简文疏证、史事考证和综合研究三方面对《系年》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其中简文疏证部分广泛吸取既有的研究成果,汇聚众说并作初步整理,提供了最新且较完善的释文与解释。史事考证部分对《系年》所载历史内容作了分析考辩,对《系年》的史料价值作了评估,可以帮助历史研究者更准确地运用《系年》中的史料,
本书以丰富的图像资料为核心,汇集整理了超过一百件珍贵的鎏金文物,并对每件器物的出土位置、所属单位、尺寸以及详细的描述等信息进行了详尽的记录。通过这些详实的资料,本书旨在全面而系统地展示重庆地区古代鎏金铜器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上博简楚语类文献研究》是以作者的博士论文为基础申报的教育部青年项目结项成果。“上博简”指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简,“楚语类文献”指上博简中以先秦时代楚国人物事件为主的十余篇篇幅不一的文献,学术界根据体裁称之为“国语类”或“语类”文献。本书上下两编,上编描述上博简语类文献的竹简形制、抄写格式、内容特点,并尝试以出土文献为
本书稿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布达拉宫馆藏大明永宣款造像整理与研究(项目号:22BKG028)”研究成果。17-20世纪(即西藏甘丹颇章时期)是西藏佛教造像艺术重要的复兴时期,但是这一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特征、发展规律等尚待系统地梳理。本书以布达拉宫馆藏佛教造像为研究对象,对17-20世纪中叶西藏佛教造像理论、艺术风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