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讲述卢浮宫馆藏精品画作的图书。书中,杰出的法籍华裔学者、作家程抱一邀请我们一同前往卢浮宫展开探索。他带领我们重新发现藏在其中的各种伟大精品的神秘和精彩,从乔托、达·芬奇,到普桑、德拉克洛瓦、戈雅、伦勃朗乃至透纳,西方近现代绘画史上的众多伟大人物,在作者微妙、透彻而充满激情的文字中依次走到读者眼前。程抱一向我们
\"对培根的著名访谈有两次,1991—1992年本书作者、法国艺术史学者米歇尔·阿辛博所做的访谈即是其一。阿辛博的访谈进行了三次,1992年培根意外因病去世,后续的访谈计划因而搁浅。时年,培根已经83岁。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访谈,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遗嘱”。话语简淡,近时亲密,远时断语涵盖
这是一套面向所有读者的书。内容涵盖中国远古至明清,各历史时期代表性绘画作品,涉及绘画史论、作品解读,也有中国人的信仰、哲学、历史和对美的向往。 隋代历时虽不长,但绘画创作开始向新的高峰迈进。唐代,人物画尤繁荣;形成青绿山水流派,还出现吴道子笔迹豪放和王维水墨简淡的山水画;鞍马畜兽画兴盛;花鸟画分科独立。
这是一套面向所有读者的书。内容涵盖中国远古至明清,各历史时期代表性绘画作品,涉及绘画史论、作品解读,也有中国人的信仰、哲学、历史和对美的向往。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宋仅余半壁江山,偏安东南;中国的文化中心从耸峻雄浑的高原,转到水乡润泽的江南。经北宋徽宗画院以文学性诗题取士的推波助澜,南宋绘画演变出异于
这是一套面向所有读者的书。内容涵盖中国远古至明清,各历史时期代表性绘画作品,涉及绘画史论、作品解读,也有中国人的信仰、哲学、历史和对美的向往。 中国美术史中有鲜明对比性的两个时代是唐和宋。唐画色彩浓丽,多表现人物;宋画水墨雅纯,重山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更深刻地体现在宋山水画中。诚如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
这是一套面向所有读者的书。内容涵盖中国远古至明清,各历史时期代表性绘画作品,涉及绘画史论、作品解读,也有中国人的信仰、哲学、历史和对美的向往。 五代虽时局不稳,但绘画在前代基础上迈进,并出现众星耀灿的大气象。西蜀、南唐较多承继了唐代中原绘画传统,两地统治者先后开创宫廷画院。
本书是一本精美的口袋画册,精选了100余幅世界著名画家穆夏的经典之作。每一幅画作都伴随着精美的图片介绍,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穿插着画家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以及艺术风格的介绍,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立体的穆夏艺术世界。穆夏的画作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和情感表达而著称,从细腻的自然景观到生动的人物肖像,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画家对生活的
本书是傅抱石的一本艺术理论合集,收录的《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分别整理出版于1929年、1940年和1954年。本书内容包含理论研究基础、中国绘画史断代梳理、历代绘画研究、典型范例赏析等,并就东西艺术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辨,提出了应该用中国的理论研究中国的绘画,而不是用西方的艺
本书是一本研究现代绘画艺术语言的学术专著。20世纪初,现代绘画崛起,在脱离了传统的视觉规律与空间概念的束缚后,追求画面的平面化、单纯化表达,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对现代绘画艺术语言风格的解析,是促进艺术更好发展的必要一环。鉴于此,《探索与解读:现代绘画的艺术语言研究》一书首先从现代艺术的起源切入,回顾了现代绘画艺术语言
《读画:笔墨之外》本文文章选自《读画》杂志,杂志由中国美术学院主管主办。内容汇集多位画家、学者共同“读画”:曹意强、郑力、谷卿、邵彦、刘芳如、洪再新……“画之可读,为其可以知人论世,可以见证一个人、一群人乃至一个时代的挺然超拔。”本书不仅限于艺术史或绘画领域的专业解读,此外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作者群体,以更具启发意义的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