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志宗教志(1986—2005)》是由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四川省志(1986—2005)》宗教志分卷,具体编纂人员来自四川省宗教事务局、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等单位。书稿客观反映了四川省1986年至2005年间宗教工作的历史和现状。本志内容分为概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管理、附录
《北京文史资料第85辑》一共收入文章26篇,全书约20万字。根据稿件内容,分成了“人物春秋”“往事回眸”“文史撷英”“委员风采”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人物春秋共收入7篇文章,如“我所知道的的英若诚”“党员要用一生去做的”等。第二部分,往事回眸共收入10篇文章,如“北平广播电台的一段往事”“考试改变了我”等。第三部分,文史
《绍兴县志采访稿》原书共25册,纪事约至民国七年(1918),采访内容包括兵事、风俗、田赋、金石、文苑等。此采访稿未署明采访者名籍,仅个别册之采访纸背面左下有“徐维则自都门辑录”字样,推测部分当为徐维则辑录。《绍兴县志采访稿》原书共25册,纪事约至民国七年(1918),采访内容包括兵事、风俗、田赋、金石、文苑等。此采访
(康熙)萧山县志,二十一卷,清刘俨修,清张远纂,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书前有刘俨序、任辰旦序、王先吉序,又有刘俨重修序、张远后序。又有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张远(字崇文)所撰凡例。全书记载萧山设县以来疆域、行政、风土、人物的各方情状,尤其于水利、田赋记载详细,是全面认识萧山一地的重要史料。(康熙)萧山县志,二十一卷,
鹤峰地处武陵山东麓,清雍正十三年(1735)设立鹤峰州,1912年改鹤峰县止,鹤峰州(包括直隶厅)存续178年。这一时期是鹤峰州经济、农业、贸易快速发展时期,很值得研究。本书对《鹤峰州志》乾隆六年(1741)创修版、道光二年(1822)重修版、同治六年(1867)续修版、光绪十一年(1885)和二十五年(1899)续修
本书书稿分为“秋千索”“金鸡叫”“旧雨来”风敲竹”等七个章节。
本志系根据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统一规划点校出版。所选版本为南京图书馆藏本,另以日本内阁文库藏本进行对校。共分两卷,分别为地理、食货、职制、公署、学校、祀典、人物、宫室、寺观、词翰、拾遗等,所记载时间较短,仅为康熙十三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74—1683年)10年的滁州历史,是对余国、潘运皞纂修康熙十二年刻本《滁州志》的补
童振藻,字仲华,江苏淮安人,1939年去世。童氏幼习诗书,清末考中举人后,保送分发云南补用知县。辛亥革命后,曾任昆明市政府秘书、省长公署秘书、省政府秘书处长兼实业科长等职。在从事政务和教育同时,童振藻还于民国1918年至1926年出任当时的著名社团—云南学会理事长,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潜心研究云南历史和地理,成果硕著
全书主体部分包括“村庄沿革”“自然地理”“人口”“基层组织”“农业”“村落情况”“村庄建设”“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商业贸易”“通讯网络、消防”“路桥交通”“福利民生”“村风民俗”“人物”等十六章,书前有彩图、凡例、概述、大事记,书后有特记、附录以及编后记,所记内容涉及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民生、风俗习惯
侯官文化在近代的崛起离不开文教的积累、人才的繁荣与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弘扬侯官文化,可以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本书作为一部系统阐释侯官文化的著作,从家族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典籍文化、理学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戏曲艺术、音乐与舞蹈艺术、书法篆刻文化、绘画艺术、工艺美术、民间习俗、方言文化、商业文化、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