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新潮文论当属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的厚重一页。本书所评述的诸位学人,如李泽厚、刘再复、鲁枢元等,皆是学界公认的新潮文论作者,既然他们曾或深或浅地影响了新时期思潮,其人其说也就不再是纯个体存在,而已转化为不无思想史意味的学案。 本书注重个体研究,着重通过对上述诸家诸说的逻辑解构及价值重估(微观),以迫近对该时
本书属文艺心理学。它探索性地用近、现代心理学方法,将文学的创作、接受及批评诸环节置于人类审美—文化心理水平,而逻辑地整合成既呈诗意性绵延、又不无分析哲学精微的心理美学专著。 本书诞生于1980年代文论新潮,不曾传染那时节所流行的生硬的“新名词爆炸”,也是其特点。若问中国文艺心理学在新时期的学科重建究竟走了多远,此书或
清华园,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文学术的圣地,曾几何时,它荒芜了。故当本书依次函谒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胡适、吴晗、闻一多、冯友兰、王瑶等有涉清华背景的三代巨子,这无异于“盗墓暨招魂”——即在发掘百年先哲埋于其间的睿智、傲骨、苦泪、悔悟的同时,又向21世纪中国学界疾呼“魂兮归来”,魂即“学统”。 本书由上海文化
历来论中国的诗词文,都标举唐宋以前的作品,唐诗、宋词自不必说。即文,也多以先秦、两汉及唐宋的作品为上。这种倾向自有其内在合理性,但是不能据此来排斥元明清的诗词文。事实上,中国的诗词文在元明清尽管没再出现象唐、宋及先秦两汉那样的大繁荣、大发展的高峰期,但确实还在延续和发展,并不时有作家和有影响的流派出现,留下了数量极为可
本书文字清新,感情丰沛,表达细腻,联想丰富,反映了作者的深沉文化内涵。如旅游纪事,既有散文留影,又有诗词抒情,不同体裁也有不同的表达。傅震的文稿,一是读书咏史,其中尤见寄托情怀,甚而有峥嵘之心;另一类是旅途见闻。但两方面均在追求浓厚的文化底蕴。其读书谈禅,论诗品画,都与文化分不开,对于文史、宗教、艺术、时事都有广泛的涉
中华文化行至宋代,呈现出恢弘而深邃的风貌,儒释道三家经过长期的相互影响和吸收,逐渐融合出新的文化成果,展现出了新的精神气质,有以儒学为主融合三教的“理学”,有以道教为主融合三教的全真道。这时的文学成果也受三教融合的影响,展现出独特的风貌.本书选择了范仲淹、
本书是罗安宪教授主编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文本”的汉代部分。本书由司马迁的《史·管晏列传》、《史记·屈原列传》、《史·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陆贾的《道基》、《慎微》,贾谊的《过秦论》,董仲舒的《王道》、《仁义法》,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和《东都赋》组成,所选文章基本代表了汉代文章的很高水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与北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纲要》相配合,在北大中文系冯中芸教授审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基础上,调整了篇目并重新作了注释,全书分为三册:上册“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中册“隋唐五代、宋辽金部分”、下册“元、明、清及近代部分”。该书与古代文学史课程每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大体一致,适于教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作品记述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性格志趣,抒发了对昔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
孙晓玲、李屏锦主编的《孙犁名言录》中语录约近七百条,凡政治、历史、法律、文学艺术、读书治学、青春理想、文革批判、文坛文事、历史文化、幽默与讽刺等,多个方面,涉及社会现实,文坛现状,人生世相,流俗百态,他都有集中的透视与揭橥,毫不掩饰地攻伐与评说,浩浩文坛似乎只有他,在孤独地战斗。是幸耶,亦不幸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