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的一部散文随笔集,共21篇。作者历任《人民中国》杂志社日文翻译、《光明日报》社驻日本记者、新华通讯社东京分社记者、中国文化部副部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中文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等职。本书记叙了作者与中国作家冯乃超、成仿吾、刘白羽以及与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井上靖、野间宏、水上
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的随笔集,收录了作者近四十篇散文作品,并配以作者本人画作一百余幅。这些散文作品涉及内容广泛,蕴含了作者对生活丰富的见解和感悟。整部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给人以美的视觉盛宴。中国书画博大精深,孙渊远在学国学、书法的过程中,有幸得到了萧平先生对其习作的解读、改稿并题跋,得到了新金陵画派大家顾宪老师悉心的指
《琐碎的生活》是一部散文集,它以记录日常生活为主,收录了《小菜场》《六大碗》《民以食为天》《小懒渐渐长大了》《我身上有老杜的影子》等文章,描写了一众小人物的家长里短,尽显平凡人的平淡人生。生活是由琐碎的小事组成的,虽然微不足道,但总有不少事让我们记忆犹新。在百味的人生中,不管人生如何曲折与平淡,但终究离不了一日三餐与人
《既见君子:诗经十五国风行读》是作家三书的个性化采风手记及读诗随笔,她历时一年,重访了2500年前《诗经》先民生活的遗迹:周朝古都,黄河汉水,渭河平原,终南山……通过行走、观察、访谈,用当代方式“激活”经典中蕴藏的生命力,找寻《诗经》与现代人之间的关联,唤醒人们沉睡的诗性与情感。文字之外,本书还插入百幅高清摄影图和诗经
本卷收入散文、文论。散文的创作年代覆盖路翎创作的全过程,作品类型包括早年的抒情、纪事、议论文和晚年的回忆、纪事文,这些作品不仅是路翎创作的补充,也包含了丰富的生平史料信息(尤其是回忆录),更是一时一地或长久萦怀的思想情感的写照。文论的写作时段集中于1940—1954年间,是其创作力最旺盛时期的思想见解的直接表达,可作为
本书收录了冯骥才自1982年至今40年来的散文精粹60余篇,共分五个篇章。以时间为序,展现了冯骥才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感悟,以及淡然、随性自在的人生哲学。细腻、透彻的散文,带读者体味人间烟火的万般滋味。哲思、真我、回归,带领读者发现人生、世界和艺术的本真。
本书是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吉奥乔·阿甘本一本引人入胜的晚年随想录。阿甘本分享了他晚年的观察和他对当下生活的思考。与作者迄今为止出版的任何一本书都不同,本书的最后部分如同作者为自己的遗嘱做了笔记,但最终意识到自己其实并没有继承人。人的生命转瞬即逝,光景所剩无几,正如本书的标题所示,作为一位敏感、深刻的哲学家,他能看到、
书稿收录了董文林先生创作的两百余篇散文,主要书写了作者关于故乡长白山和童年生活的回忆,以自身真实经历刻画生活本真,抒发对故人故乡的深切怀念,表达对当下生活的反思。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长白山的山水草木,对故乡风物了如指掌,饱含深情;在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既有与玩伴为乐的童真童趣,也有来自艰辛生活的苦楚,更有亲属师长的温
朱逌然(18361882),字肯夫,同治元年进士。本书由九部分组成:《孱守斋日记》、《邸居日记》、《使湘日记》第一本、《孱守斋日记》、《庚辰日记》、《使蜀日记》第一册、《使蜀日记》第三册、《晴雨记》及书画二十五幅。朱逌然为晚清重要官员,其生活年代跨越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见证了晚清社会历史的重大时代变迁,因此,其
柳树芳(17871850),清代诗人。字湄生,晚自号古楂,自称胜溪居士,吴江人,柳亚子的高祖。清嘉庆间诸生。纂修《分湖柳氏家谱》,并着有《分湖诗苑》《分湖小识》《养馀斋集》《胜溪竹枝词》等。本次整理依据的底本为《苏州博物馆藏近现代名人日记稿本丛刊》影印本。手稿多修改痕迹。为保留原貌,修改痕迹在脚注中进行说明。柳树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