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集刊第八辑,内容涉及甲骨文、金文、楚简、秦简、汉简、帛书、敦煌佛经等方面的字词考释与校读札记,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领域的*研究成果,便于研究者得以接触学术界的研究前沿,并促使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中的杰出代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近年来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苏荣誉教授一直致力于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研究,在青铜器铸造工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该文集收录了他关于青铜器铸造工艺研究的*成果,既有像《妇好墓青铜器与南方影响殷墟青铜艺术与技术南方来源与技术选择新探》这样的文章对传统热点问题进行再次深度阐发,也有
该书收录了长期从事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学者的众多研究成果,该书涉及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结合出土文献对铭文的释读,又有通过科技手段对器物的研究,可以让读者了解到青铜器与金文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该书作为一个连续性的辑刊,承续《青铜器与金文》*辑和第二辑,将对考古界和古文字界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殷周青銅器綜覽(第二卷)殷周時代青銅器紋飾之研究》承續*卷《殷周時代青銅器之研究》,*卷討論青銅器的名稱,青銅器在祭祀、饗宴等禮儀中的使用方法,也詳細論述商代至春秋早期的器形演變,就青銅器紋飾而言,該書僅選取了可以作爲年代判斷標準的紋飾中比較好解釋的幾種,列舉這些紋飾的圖像,對它們加以簡單的說明而已。第二卷則專門討論
本书在对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全面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类型学方法,对海岱青铜器的形制、纹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结合青铜器的组合、铭文,从器物层面,构建起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的时间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考察了海岱青铜器的文化构成、文化格局与演进以及在墓葬中的摆放情况,构建起海岱青铜器的空间体系。进而从社会
悬泉汉简出土于汉代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遗址。悬泉置遗址发掘于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二年,曾被评为一九九一年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二〇一四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该遗址出土各类文物七万余件,其中出土汉简三万五千余枚,有字简二万三千枚,经过整理者一万八千枚。该遗址地处中西交通和丝绸之路的大道上,是迄今为
本书是人类学家张经纬的首部考古学、历史学主题书评集,分为“考古”、“中国”、“神话”、“方法”和“诸野”五大板块。考古、历史著作固然厚重、深沉,但当我们用人类学思维重新理解中国文明的方方面面,或许就能从那些作品中,品读出意想不到的新意。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文集中的诸多评论,不仅能通过全新的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文献
周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西周文化遗存的重地,该地区发现青铜器数量之多、品级之高、集中程度之密,皆为西周之最。《周原青铜礼容器研究》从遗址范围的确立,至青铜器资料的收集整理,经过对类型、断代、分期、纹饰、组合等方面的研究讨论,对周原出土青铜器礼容器做综合研究,建立起周原青铜礼容器的发展演变谱系,提出商人铜器、殷
本书是“河南专门史大型学术文化工程”丛书之一,作者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张新斌、李龙和王建华。本书具体内容包括绪论,第一章河南考古的发端时期(1921~1949年),第二章河南考古的初步发展时期(1950~1976年),第三章河南考古的振兴时期(1977~1991年),第四章河南考古的提升时期(1992~2008年),
这是一本断代考古学教材,适合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使用,全书介绍了战国秦汉考古的范畴、主要文化类型,涉及的基本知识,重要的考古发现以及战国秦汉考古的重要发掘报考与研究,对于学生和有研究兴趣的读者具有重要引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