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戏曲改良运动既是近代戏曲自身发展的需求,包含先进知识分子启蒙新民思潮的因素,更是西方戏剧文学观念冲击的结果。近代戏曲改良运动加速了剧作家、演员、观众、评论家及戏曲经营者关系的现代转型。启蒙救亡语境中戏曲的自觉与他觉,改良戏曲案头与场上的不同视域,戏曲与话剧关于写意和写实因素的渗透交融,以及传媒话语权力对戏曲改良运动
叶长海,戏剧博士,副教授,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主任、东华大学时尚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现当代戏剧研究、时尚文化传播。本专著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剧场艺术的时尚化与时尚传播研究”结项成果。本专著首先从中西方戏剧历史和当代剧场的总体特征出发,考察当代剧场的现代性、先锋性与时尚化的关系,厘清了当代剧场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唱念做打,品出彩人生;舞美精粹,谱非遗国风;戏苑百家,感梨园匠心,共三章。具体内容包括:“花碌碌”演大戏——我的粤剧进行时;南派真功夫——行云流水的武技表演;粤剧大师“有段古”——我的粤剧讲古栏目等。
《当代欧美戏剧的源与流论文集》主要收录了在由上海戏剧学院外国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的“当代欧美戏剧的源与流”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以及在第十届国际小剧场戏剧节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书中论文主要围绕当代欧美戏剧的作家作品和戏剧现象等方面展开讨论,探索当代外国戏剧的前沿问题,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实验戏剧、后现代戏剧现象,当代欧
《民国京剧批评研究》以民国时期京剧批评为研究对象,研究梳理了京剧批评发展的历史脉络,大致勾勒出自清末花谱以来京剧批评的流变,在甄别大量史料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现代观念下的京剧批评的范式特征。既有对民国京剧批评形态的整体论述,也有对徐凌霄、张厚载等人的重点解析。尤为可贵的是,作者以京剧批评历史为研究对象又不拘泥
本书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课题编号17BH162)研究成果。本书旨在整体性、立体化观照江南戏曲文化的发生与嬗变,全面揭示江南戏曲在中华戏曲文化史上所占据的地位,多角度地剖析江南戏曲的内涵特质和文化属性,探求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构建21世纪有江南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本书阐述了戏曲文化发展史上带有全面性、根本性
傩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形态,凝聚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特质。傩面具作为傩文化的外在表征,无论是在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化学,还是在艺术学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中华各民族的傩面具进行挖掘和整理,让传统文化散发出应有的魅力,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让传统民间艺术“活化”的内在需求。本书把傩面具置于艺术学的视角,分别
本书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思想絮语,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狂想曲”。作者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并试图追问和回答以下问题:我们是否切实取得了真正属于戏剧方面的收获?戏剧艺术肉眼可见的改变,看起来完美无比,莫非只是我们用来躲避迷惘的
《陕北说书·梅花调》是陕北说书音乐的另一调系,已属濒危曲调。流传地域较窄,演奏、演唱技巧较难,没有专门书目,凡陕北说书的书目都能用梅花调来说,甚至凡是说唱类的曲艺曲目都可以拿来为它所用。同时,梅花调说书保留了传统表演方式,即一人边说边唱,边弹边敲打好几样乐器。因之复杂难学,目前只有靖边盲艺人张斌可以完整地用梅花调演唱整
《南木特藏戏传承研究》一书全稿约222千字,分为七个部分,首先为导言,介绍了本书的目的、价值,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相关研究动态,田野经历及研究方法,本书的基本结构。第一章详细叙述了南木特藏戏的起源。第二章阐述了南木特藏戏的文化特质,从其吸收民间音乐、舞蹈元素的特征出发,叙述了其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世俗性及独特的艺术性。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