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理论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理论内在于人的本质理论,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桥梁,需要理论是理解唯物史观的重要突破口。本书系统梳理了马克思经典文本对需要理论的阐述,考察了由于人的实际需要马克思开始从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基于需要而非人的自然之爱,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本书提出了基
本书内容包括:几个重大哲学理论问题辨析;重视并善于从哲学高度提出和解决问题;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论邓小平的两大历史性贡献;反对形式主义(三篇);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战略思维;协调推进与持续发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基础;解放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等。
本书以深入研读“经典文本”“现实逻辑”为基础,从马克思哲学的生成性本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逻辑、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形态及其历史命运、马克思哲学的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演进、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等方面,从学理学术上系统分析研究“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这一基础性问题,厘清马克思的哲学观,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作为本书论题的“马克思的哲学观”,指的是马克思对于哲学本身或“哲学一般”的态度、立场和观点,可以作为我们反思马克思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切入点。本书立足当代视野,全面考察了马克思的哲学观的思想史前提、逻辑进程、时代属性、基本内容、关键特征、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以及理论回响和当代意义等问题,呈现出一幅关于
本书是对2019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总体评述。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能使我们透视百年来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深层意涵和整全意义。从2019年、1949年到1919年,在这种回溯性地进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
本书以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一书为对象,系统地反思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理念,有力地回护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在写作模式上,摒弃了“商榷”“争鸣”的传统体例,采用分栏和“评注”的方式,使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部有关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导读式作品。是继《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和《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深度透视》之后的系列姊妹篇作品,是集可读性与思想性、通俗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又一力作。 本作品分为新历史主义、新理性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三个部分,主要选取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15位代表人物的22篇经典文本做了较为全面和
本集刊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2001年创刊,自2007年以来连续三次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21年获得我社优秀集刊奖,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本刊从2015年起改版,每年出版两期,2020年转入我社出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为他们的后继者所深化、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就是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中,反复出现并具有规律性、概括性的观点。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就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中。因此,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名著为主导,同时精选了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俄国与苏联马克思
本书从对比研究的视角采取纲领性的叙事模式切入了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从思想史出发深度解读了二者的经典文本,提炼出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的多维度的思想逻辑,分析了二者对主体性形而上学批判的不同模式,探讨了二者对现代性境况的不同诊断以及各自批判的焦点,指明了二者在对现代性的适当安置和超越问题上的不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