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中主要收录了我国明代学者象雄切旺扎巴及后世学者对《缘起理赞》的注疏。文中在分析《缘起礼赞》内容及特点的基础上,着重讲述了《缘起礼赞》对中观见地的补充和中观见地的支撑架构作用,进而引申出《缘起礼赞》承上启下的建构意义,并对其影响和定位作了合理的评价。
本书对藏文佛典《吉祥三菩怛经典明灯》的西夏文译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之解喜解疏》和《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之广义文》进行整理和对勘研究,共分为专题研究和译注对勘两部分。其中专题研究是对西夏文译本进行历史学、文献学研究,主要涉及西夏文本的著者和传者、藏文底本,以及文本的整理与校勘、内容结构,西夏字词释义,文本中印度大成就者事迹等
本书梳理了天台宗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对宗派创立、法脉传承、核心典籍、僧团制度、教法海外传播、教相判释、诸法实相、忏仪修证、圆顿止观等内容的探讨,阐述了天台宗的形成与发展,深化读者对天台宗概貌的认知;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准表述概念的同时,更加重视原典名词语境的解读,尽量保持天台宗教典中理论的纯粹性与完整性,如实呈现其本身
本书稿为帕帕吉传记,通过帕帕吉这一传奇式的人物的生平故事,描写印度文化、思想和修为等多个方面,也借由他与众多的欧美人士的接触、多次访问欧美各国的经历,在丰富的细节上,使读者身临其境,切实体会印度智慧的独到之处,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和启发。《一切从未发生:帕帕吉传(上)》主要记述了帕帕吉出生到五十六岁退休的经历,记载了印度文
佛教在中国并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模式或哲学体系,而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些在佛教的影响下身体力行地参与信仰活动的慈悲众生,也许才是构筑人间佛教家园的真正主体。他们在佛教传播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行为方式、音声表达、精神诉求等,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变迁与文化演进息息相关。本书试图勾画芸芸众生在汉唐之际佛教香火里的生存状态,在
本套书共8册,包括:诗词卷、年谱卷、书信卷、影谱卷、书画卷、永怀录、译著卷、文集卷。
发源于印度的观世音信仰进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民间信仰的长河交汇,在一千八百多年的流传中,不断融入中国民间文化。中国民众接受了观世音,也改变了观世音。观世音的慈悲大爱精神进入了民众的生活世界,大慈大悲的女性菩萨形象深入人心。观世音信仰成为民众追求真善美精神的缩影。
本书根据佛教女众出家制度在中土的发展演变,从宗教史、社会史和女性史的角度探讨两晋南北朝出家女众的信仰、政治权力和社会观念的相互影响,进而以“女性出家”这一独特视角重新审视佛教中国化与化中国的互动关系。尤其是通过梳理佛教出家女众制度在中土确立的过程,揭示出家女众的信仰生活和女性职业修道制度对中土社会、政治和主流价值观念的
《行事钞》,唐道宣撰。道宣(596-667),俗姓钱,字法遍,生于京兆长安。东汉富春侯钱让之后。唐代高僧,佛教南山律宗开山之祖,又称南山律师、南山大师,世称“律祖”。道宣研究戒律,盛名远播西域。《行事抄》是他的讲学记录。本著属于古籍整理范畴。其内容首先对敦煌遗书中的《行事钞》文字、版本及内容进行了全面校刊梳理,归纳其因
本书是一本整理中古道教灵宝经中佛教词语的源与流的学术研究专著,内容翔实。作者从南朝·宋·陆修静编录的《灵宝经目》中所收录的一组近26万字的“中古灵宝经”中撷取出其全部的佛教词语近400条,解释每一个词语在佛道两种文献中的含义,并列出用例,一是使读者了解道经中的佛教词语的源与流,从而客观评价灵宝经剽窃佛经之说。二是可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