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研究”(批准号:15DF49)的结题成果。本书通过个案分析梳理出了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传播的途径,勾勒出了隋唐时期道教造像在川渝地区传播的具体路线,对现存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的具体时间进行考证。分析了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风格体系的形成因素,研究了川渝地区隋唐造像的图
本书由两个单元组成,分别为器和文。香器部分汇集了宋代香事器物100件,囊括了行炉、熏炉、鼎式炉、簋式炉、鬲式炉、樽式炉等器物类别,以此完整呈现宋代僧家香事的历史脉络。文的部分收录了宋代香文化管窥等研究文章。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以广东革命史和广州近现代史为中心,收藏、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革命文化成果为宗旨使命,持续征集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反映广东革命历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近代以来广州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城市发展面貌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或代表性见证物。图录的时间跨度为1840-1949年,
本书收集了张星德1992至2021年间关于辽西地区史前考古研究的主要研究性论文42篇,内容涵盖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分期、源流、序列与谱系、区域内文化间及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文明起源等辽西史前考古的诸多重要问题,其中关于红山文化分期、族群碰撞与文化交流、中国文明起源的红山模式等研究成果,始终站在红山文
这是一本关于敦煌历史和敦煌艺术的人文故事书。通过历史人物的第一人称自述,摹画敦煌壁画的原色原样,展现敦煌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以及敦煌艺术演变融合的历程。本书聚焦敦煌历史,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代、唐代、五代、西夏、蒙元等),通过历史人物(乐僔、西域画匠、元荣、于义、胡商、翟氏、李大宾、吐蕃小伙
至2024年,郭店楚简已经出土整整31年。31年来,关于郭店楚简的清理、整理、编联、识读、笺注、诠释,经过国内外学者们孜孜不倦地努力,取得了全面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多数内容形成了学术界的集体认同,体现的是一种纯粹的学术精神和职业担当。本书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常识常理常情再一次导读郭店楚简文本,作者结合自己的理解
回鹘文历法和占卜文献在古代西域文献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已发现90件回鹘文历法和占卜文献残片,其中59件残片原件收藏于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吐鲁番研究所,1件残片收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原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3件残片收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1件残片原件收藏于俄罗斯东方文献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2件残片
本书通过对内蒙古不同地区召庙建筑壁画的整理,采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从图像志角度对壁画内容进行解析,总结壁画作为二维平面视觉艺术,其色彩、线条、造型、构图等方面的形式特征展现出的地域特征以及地区审美差异性。并通过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对壁画视觉艺术进行修复和展示,进一步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并提出数字化设计保护策略。以
该图录整合了陕西省内最具代表性的秦汉时期的珍贵文物,并配有多篇知名秦汉时期考古专家的研究论文。该图录旨在“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加强了中国文博届与国外文博届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弘扬了中华文化,彰显了文化自信。
本报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沙塘北塬遗址历年考古发掘资料,包括遗址所在区域的概况及发掘概况、地层堆积、房址、灰坑、墓葬等遗迹。将所有出土遗物都归到各自出土单位内进行详细介绍,并对每个遗迹单位的陶器标本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为研究者提供客观、详实的资料。本报告的出版将对研究宁夏南部地区龙山时代晚期遗存的性质、源流、与周邻地区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