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张伯声院士代表性论文46篇,专著1部。内容涉及岩石分类及命名、矿产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大地构造单位划分、黄土线及黄土的形成、黄河河道变迁、陕西水系发育及特点、波浪状镶嵌构造等。尤其是“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被我国地质学界认可为“五大构造地质学派”之一。所选论文及专著,既体现“波浪状镶嵌构造说”的发展脉络,
该教材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层序地层学简介,介绍层序地层学的学科属性、发展简史、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二是理论部分,介绍主要理论学派,包括经典层序地层学、成因层序地层学、旋回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三是介绍不同环境下的层序地层模式,包括海相碎屑岩层序模式(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前陆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序模式、湖泊层
本书阐述了储层表征的实质、任务、技术发展和碳酸盐岩储层表征的技术流程,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重要观点。从地质成因和岩石物理测井响应机理分析的结合上,展现了碳酸盐岩岩相、沉积微相剖面模型、沉积微相立体概念模型、复杂孔隙结构储层及其物性特征的综合表征方法。分析了地震反射波的属性分类及其与地质信息的关系,强调了地震
《海陆的起源》是大陆漂移说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经典论著,系统地阐述并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论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部分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
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事业发展及重大活动的基本情况,重点反映学校党的建设、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对外合作交流、校园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工作、事件、活动和所取得的经验、成果等,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职员工提供学校的基本文献、基本数据、最新工作进展和经验,是兄弟院校和
本书是在大量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教学、生产、科研实践编制而成的工学结合,突出岩石肉眼鉴定能力培养的理实一体项目化教材。全书共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的综合鉴定4个学习情境,7个项目,38个任务。7个项目分别是三大类岩石基本特征的识别及其各大类岩石的鉴定,每个项目下设有47个任务。每个任务的编写
本书是一本关于岩石物理学的基础教材,其基本目的是介绍岩石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结果,同时兼顾一些有关的测量方法。为了填补岩石物理学本科教学和岩石物理学研究前沿之间的空隙,本书还对岩石物理学的几个新兴学科增长点和若干研究前沿作了简要的介绍。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岩石物理学的学科特点、基本任务、研究方法、岩石物理
本书着重讲述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分类、组合型式和形成机制,以及各类地质构造的观察描述和研究方法,并专章讲述了岩浆岩体构造研究。本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第三章岩石变形分析的力学基础,第四章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和应用,第五章褶皱,第六章节理,第七章断层,第八章劈理与线理,第九章岩浆岩体
本书内容主要源于广东省地质调查院承担完成的“华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广东)”和“广东省地质遗迹保护区划初步研究”两个项目成果。第一章阐述了广东省地理与地质概况;第二章概括了广东省地质遗迹调查研究历史、地质遗迹保护现状以及重要地质遗迹类型和数量;第三章全面总结了广东省161处重要地质遗迹特征;第四章重点分析了丹霞地貌、
为了集中反映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近年来地质找矿与“地质+”产业服务进展,特组织相关人员编写了此论文集,综合集成了矿产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技术与方法、实验与测试等多个领域的新认识、新成果、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