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点翠首饰文物为研究主体,结合文物与文献,研究点翠首饰的历史发展、材料来源、材料价格、制作工艺、色彩与纹饰、时代特点、首饰附带商号商标所见的历史信息等,深入分析点翠首饰的类型、功能,尽可能建立起首饰断代的标准。同时,通过点翠首饰来源的研究,对清代造办处、著名银楼、节庆进贡等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整理,探讨点翠首饰制作背后
本书以唐帝陵石像生遗存为研究对象,立足艺术史学本位,整合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通过田野调查、图像分析与文献互证,系统梳理石像生的类型谱系、空间布局、造型特征及其艺术演变规律,揭示其作为丧葬礼仪符号、艺术创造载体与文化记忆载体的多重属性,为理解盛唐气象的物质表征与精神内核提供创新视角。
本书是“广元石窟考古报告系列”的首部成果,书中全面系统地记录了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莲花洞(第535号窟)的基本概况,正壁、北壁、南壁三大龛造像,以及补凿的99个小龛的相对位置、时代、龛形、保存状况、造像内容、装彩等情况,对洞窟内早期遗迹进行了辨识,从而推断莲花洞开凿于北魏晚期、改凿于唐武周时期。
本书收录了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2023年之际陆续发表和新撰关于“传说历史研究”的主要论文。内容主要集中在对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属性和相关考古文化的分析与探讨。通过对新石器时代中、后期考古学文化的迁变现象研究,对应古代文献中有关炎黄与蚩尤大战、唐虞对四凶的殛、流、窜、放以及大禹治水、界划九州等传说事件的记载,进行了
这是一本真实、系统、权威记录和解读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遇真宫的保护、论证、实施和展示利用全过程的图书。遇真宫是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第一次因大型工程建设而采取对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保护的项目,本书图文并茂地记录了遇真宫文物保护的整个过程,是一份中国政
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其时间从距今7000年至5000年,延续两千年之久;其空间分布在中原及周边地区,堪称孕育中华文明的重要母胎。天地玄黄梦,中原玉祖根。玄玉,是《山海经》所记中华民族共祖黄帝播种的天下最优玉石,后世又称墨玉。由于先民信奉天玄地黄的二元色宇宙观,玄玉的神圣性蕴含得以彰显。本书以尹家
本书主要以《河南散存散见及新获汉唐碑志整理研究》《西南大学新藏墓志集释》《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台湾中部碑文集成》《新出宋代墓志碑刻辑录?南宋卷》等材料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的训诂学、词汇学、校勘学方法,利用汉语俗字理论和俗变规律,对其中的字形释读和校注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碑刻中的一些词语进行了考释,尤其抉发了部分较为重
本书以越窑青瓷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越窑青瓷的考古资料、沉船资料、遗存资料整理研究,完成越窑青瓷海外艺术交流研究的文献综述,分析3-10世纪越窑青瓷海上陶瓷之路的艺术传播路线,系统梳理越窑青瓷艺术海外传播交流史,重点研究越窑青瓷海外艺术交流活动、中国瓷器崇拜活动研究,尤其着眼进行越瓷艺术设计思想、观念、造型、装
本书从图像学的角度研究了海昏侯墓出土器物。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纹饰统计和内涵分析两个方面入手,对青铜器图像、玉器图像、漆器图像、金器图像、陶器图像做总的梳理,涉及到的出土器物数千件,为第二部分的个案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对海昏侯墓出土器物图像风貌有了整体把握之后,对这些器物背后折射出的汉代神仙信仰和祥瑞心态以及汉代艺
本书收录拟与会学者的论文75篇,内容涉及甲骨、金文、简牍帛书、古玺印、碑刻、敦煌文书等方面的文献梳理、字词考释,以及传世古书校读、名物新证等研究,涵盖考古、历史、地理、古文字、古文献、音韵训诂等多个学科门类,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便于研究者接触学术界的研究前沿,促使研究的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