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梳理了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构建过程,突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次飞跃,从动态视角展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从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以及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总结了列宁主义和苏俄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本书主要面向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章大家。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思想深邃、文采飞扬,堪称中国现代文章的典范。 本书通过对毛泽东经典文章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其独特的写作方法、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同时结合毛泽东的生活与实践,展现其思想深度与人格魅力。作者还结合自身写作经验,探讨了如何学习毛泽东的文风,提出
本书共计24.5万字,整体结构划分为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在逻辑架构上体现为总—分—总的布局。绪论部分论述了为何要提出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艺影响力的论题。本论部分分为五章,依次探讨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艺影响力的形态、演变、机制、功用和运作的内容。结论部分总结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影响力理论。
本书稿共分导论和七章主要内容,在全面考察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阶段基础上,阐述了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涉及列宁民族文化思想、思想道德建设理论、教育科技文化建设思想等方面,并介绍了列宁知识分子理论的探讨和实践。此外,本书总结了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启示,强调了列宁文化思想的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是的该项目的第四卷,收录了37位马列经典著作编译者本人或亲属、同事的口述、回忆资料45篇,另附有媒体采访报道8篇。生动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老一代编译人严谨治学、无私奉献、追求理想、传播真理的崇高品格、精神风范、优良传统、工作作风、治学经验以及青春风采,彰显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编译事业的敬畏与坚守、热
《我与<资本论>翻译》是的该项目的第五卷,是马列经典著作翻译家张钟朴先生的个人口述录。在书中,张钟朴先生回忆了自己参加工作、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传播事业的伟大实践和经典著作翻译家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而又热情高涨的工作态度。
《跨世纪的宏伟工程》是该项目的第二卷,收录了27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编译家和年轻编译工作者本人或亲属的口述、回忆资料36篇,其中包括四任中央编译局局长的采访录。从不同侧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编译人组织领导和参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三大全集编译这项跨世纪工程以及其他经典文本编译的奋斗历程。
《为了共同的事业》是的该项目的第三卷,收录了37位从事中央文献对外翻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建设、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以及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口述、回忆资料43篇。我们知道,经典著作编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编译局始终坚持中译外和外译中同行、翻译与研究及宣传普
随着人在自觉观念支配下创造历史的能力增强,特别是随着当代社会思想文化交流交融速度加快,社会思潮对社会活动的影响力在不断加强。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围绕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产生分歧和争鸣。面对此种情况,如果不能对涉及当代中国社会走向、历史走向、思想道德走向的社会思潮进行科学评判和有效引领
本书主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国家与个人关系思想,从国家与个人关系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问题出发,探究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思想家在认识到国家与个人之间悖论性关系即国家有促进个人的一面和国家有束缚个人的一面后是如何解决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悖论性关系。但研究分析得知这些思想家并没有彻底解决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矛盾,而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