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作为与人的本质属性密切相联系的语言必然会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该选题的研究重在摧陷廓清,正本清源,在对西方哲学历史进行简约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哲学在中国”的观点。先秦时期,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奠定时期,诸子百家全都于语言的特征及功能效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且都展示出独到的见解认识。总的特点体现为:以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论语》作为儒家的代表性著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客观、准确地对《论语》进行解读,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准确理解《论语》的丰富精神内涵,在学术方面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提供了
此为中国儒学通志清代卷的纪事部分,内容主要是有清一代的重要儒学事件。《中国儒学通志》拟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部分,每部分再分纪年篇、纪事篇和学案篇。结合《20世纪儒学通志》,基本覆盖先秦至20世纪末的整个儒学历史,为中国儒学的演进、发展理清脉络。该书以历代大儒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传统文献为依托
本书以宋徽宗对《老子》的注解为中心,但突破对单一文本的探讨局限,实现两个维度的组合。横向联系《列子注》(《冲虚至德真经义解》)、《西升经注》,并参阅徽宗诏书相关内容,以在整体文本层面理解徽宗的道家思想,包括他对道家基本概念的理解,他所论及的道家政治哲学与三教融合观等。同时,在纵向历史层面,书稿追溯了王安石、王雱等荆公学
先秦易学美学构建了许多中国美学理论中的核心话语。《周易》作为万经之首,亦是研究易学观念的重要典籍。全书共分三章:第一章,首先,笔者讨论了易学观念中“两仪”概念的原初意涵及其核心要义,经论证得出“两仪”概念的核心为“生生”,表现在美学思想上为“生生之美”;其次,笔者讨论了《周易》的时空观念及其美学意蕴。第二章,首先,笔者
“名家四子”指先秦时期以“名辩”之学扬名于世的邓析、惠施、尹文和公孙龙四人。该书通过对名家四子传世著作的文献梳理、字义疏解、义理阐释,试图还原四子学说的思想旨归,发掘四子学说的当世价值。此外,该书试图在新时期重新评估名家思想的历史价值,在很多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如对《邓析子》的文本顺序进行了彻底重编,对惠施“历物之意”十
本书是一部集中展现中国墨子学会和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30年研究成果的纪念文集。1991—2020年,是墨学研究的春天,是墨学全面繁荣的新时期。本书以编年体的形式,梳理了这一时期墨学研究重大事件,展现了这一时期墨学研究几大特点:一是开创了大学和地方联合,大学给予学术指导,地方给予活动支持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促进的发展
《论语》是传统儒家经典之一,为历代学者所重。从经学史的角度来看,关于《论语》一书的文字训诂和义理阐释,有一个长达两千年不断切磋琢磨的历史“过程”,而对于《论语》的注解以及《论语》学的形成,从汉朝便已经开始。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郑玄、何晏等人对《论语》的注解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论语》学的研究也从传统的经学慢慢开始具有
本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转丸、胠乱)失传。《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它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该书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为后世了解纵横家与道家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参考。本书在重现这部经典的同时,以现代视角对其进行全新解读,并配了上百
本书第一部分,重点阐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一仁。通过对仁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孔子定律,即一个人通过克己复礼,实现了精神上的蜕变,成了一个有信仰的文明人(微观的仁)。而一旦文明人越来越多,天下就能变成一个有信仰的文明社会(宏观的仁)。孔子定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关于信仰的一般性规律。它将人类社会信仰的发生及发展的全过程,阐述的一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