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禅宗文献之研究,应在语言和思想并举中进行,不应有偏废。本书收录了关于禅籍中语言问题研究的若干文章。第一篇文章《禅籍的校雠学》以睦庵善卿之《祖庭事苑》为例,说明了禅籍校勘工作的特殊性以及作为资料在汉语史上的价值;随后七篇文章是对禅籍中极有代表性的《祖堂集》和《临济录》的研究;《竹篦子话》集中讨论了禅宗的与言论;《
本书是河北大华严寺住持能弘法师于2015年结夏禅修期间对《六祖坛经》的讲解,弟子根据音频录成文字并整理成书。共分十品,分别是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疑问品第三,定慧品第四,妙行品第五,忏悔品第六,机缘品第七,顿渐品第八,护法品第九,咐瞩品第十。每品按句意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佛理,寥寥数语,将见性成佛之道
(在9月备案书目中)本书稿取材于作者早年在闽南佛学院给本科班学僧讲《四分比丘戒本》时的讲义集成。教学过程中,作者花了很多时间去查阅不同版本的戒律,收集各部相关戒律的不同内容,逐条分辨,摄其要义,形成教案,为学僧们详加解释,力求讲者尽明其义,听者得悟其精。在长期的教研与修行之中,又对讲稿做了许多必要的补充,书稿日趋完备成
《诸录俗语解》是日本较早的一部禅录俗语词典,编著者是日本江户中期临济宗僧人桂洲道伦、湛堂令椿。该书主要收录唐宋禅录《临济录》《赵州录》《五家正宗赞》《大慧宗门武库》《碧岩录》《罗湖野录》《丛林盛事》《云卧纪谈》《枯崖漫录》《林间录》《人天宝鉴》《云门广录》《虚堂录》等宗门基本书中难解的俗语,对于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和
《<大乘起信论>思想史研究》是一部充满谜团的千古奇书,自南北朝时代的敦煌本《疏》的作者,隋唐时代的昙延、净影寺慧远、法藏至近现代的太虚、印顺等,历代佛教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诠释其微言大义,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大乘起信论》思想史。《<大乘起信论>思想史研究》以《大乘起信论》的阐释史为线索,从新的视角探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
《敦煌历史与佛教文化/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为杨富学主编《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丛书之一,收录作者论文24篇,前面12篇文章属于敦煌历史、石窟营建,大致按时代排列;后面12篇则属于佛教文化研究的论文。许多佛教资料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敦煌石窟和敦煌藏经洞文物的发现使我们有幸再次走进古代人们的生活,该书多数论文从敦煌
《因明入正理论》是汉译佛家因明著作中仅存的两部印度著述之一。它包含了佛陀关于生命价值的教诲,具有理论体系的严密性与一致性,有利于我们全局去把握范畴概念,了解佛教因明,最终也入于正理。
本书是近代禅宗高僧虚云老和尚论述禅、禅宗、禅法、禅修等内容的文字精要选编,分为开示篇、书信文记篇、法语篇和诗偈篇四个部分,涉及参禅法要、禅宗与净土、机锋法语等诸多内容。同时,附以禅门五家法脉源流的相关文献,以见虚云老和尚在禅宗史上所占有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将其生平传略置于文末,以助读者深入了解虚云老和尚的“禅的一生
《大藏经纲目指要录》,简称《大藏纲目》《指要录》,北宋崇宁三年(1104)东京(今河南开封)法云寺第三代住持惟白集,是现存最早的大藏经解题著作。收入日本编《法宝总目录》第二册。名为八卷,其中卷二、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各分上下卷,实为十三卷。该书解题详悉,无论是大部头经典还是小部头经典,无论卷数的多寡,一般都予以逐卷解
《中国佛学》是中国佛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佛学研究学术刊物(半年刊,国内外发行),其宗旨是以展现中国佛学院为主,兼顾与佛教学术研究相关的专家学者新研究成果,促进教内外学术交流。《中国佛学》以汉传佛教教史、义理研究为主,同时也刊登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与佛教文化相关的研究综述、动态等。《中国佛学(2020年总第46期)》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