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而推动数字文化出海则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本书从网文、游戏、微短剧、平台、技术等维度梳理和概括了2023年以来我国数字文化出海的发展成就、趋势特征、存在问题与未来路径。一方面,在政策支持与产业创新的双重引擎驱动下,2023~2024年,我国数字
本书的研究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组织开展,研究团队成员跨研究机构、高校、党委政府研究部门等多类型智库。相关研究在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吉林省广播电视局等主要文化管理部门以及吉林省主要文化企业、文化组织共同支持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访谈、座谈等实地调研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是由浙江师范大学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全力打造的学术交流平台,收录系列高质量学术论文,一年出版一辑。《集刊》立足浙江,面向全国,长期关注非遗领域发展动态,既重视非遗理论研究,亦重视个案和田野调查,在研究方法上鼓励跨学科创新,致力于为非遗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集刊》自2008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有着长达两千多年密切交往的历史。在近代以前,中日关系主要是文化中心与周边的关系。而在近代,两国一方面是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关系,清末民初时期的留日潮对中国的近代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邦交正常化后,中日两国在经贸文化以及人员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在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乡村文化建设始终承载着赓续文明薪火、滋养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本书的写作,源于作者对近百年来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长期研究与思考,更植根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沃土。本书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近代以来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演变,基于田野调查探讨新时代国家治理与农民主体互动如何通过空间规划、伦理塑造及
本书收录了原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陈汉初副理事长撰写的80多篇短文、资料、论文。多数曾发表于大学学报。主要内容涉及侨乡侨情、族谱家风、潮俗风情、潮汕名人以及资政建言等,其中包含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以及少为人知的名人故事。全书内容分为“潮事寻踪”“潮人芳华”“潮风食俗”“镜古鉴今”四个部分。
本书为中英文对照的山西外宣图书。山西是人类和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区域之一,藏有中国文化的基因密码。本书期待以文化为线,将三晋大地的好物串联,勾勒出一幅黄河流域文化地图。通过手绘、图片、短文的形式,将具有东方属性的山西好物与现代生活融合,借助好物的文化故事展现中国之美。
本书包括文脉绵长、地脉福泽、语脉清扬、艺脉斑斓四个单元。每一单元分若干章,每章以学习目标、课程导学、课程内容、考核量表、单元体验五个模块来完成教学。其中包含32节在线精品课程、75个延伸拓展资源、约110张彩图、24万字。该项目是“兴辽卓越”艺术教育专业群2022年建设项目,是艺术教育专业群共融共享必备教材,旨在弘扬地
本书以精炼的文本表述和丰富的图片展示,凸显了安顺屯堡文化的多姿样态和独特底蕴。著作具体从历史渊源、民族融合、语言特点、建筑风格、服饰样式、民间习俗、工匠技艺、美食风味及当代价值等方面着眼,配以代表性的相关图片,图文并茂,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表述精炼,将屯堡文化的古与今、沿革与发展、旧韵与新辉、经典与创造、地域与家国等内
本书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组织的非遗传统和转化实践总结报告。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聚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新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面向我国60余个国家或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实践调研,包含傩面具、无骨花灯、大足石雕、普洱茶、唐卡等,以青年之力推动非遗传承与高质量发展相互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