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析了区域教育中学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评促建,促进学校的内涵房发展”的大邑方案。五年来,通过区域统筹推进、专家现场诊断指导、学校修编规划等,大邑县各学校在内涵发展、学校治理、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特色课程、学生成长、协同育人等方面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实践案例。在此过程中,大邑教育形成了《“美丽而有温度的大邑教
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种贯通古今的中国课程史著述,古代课程史尤为缺乏,这不仅与课程研究的全局很不相称,而且还会影响课程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的发展。本书以现代课程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历史的线索展现中国学校课程的新陈代谢过程,将中国课程的历史划分为两大阶段(古代课程史和近现代课程史)八个关键点,进而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中
本书立足我国已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正努力创建优质均衡的大背景,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验收中的问题为逻辑起点,借鉴制度学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全面剖析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制度的内涵、要素与功能,从制度规定和制度执行两个维度,借助案例分析、调查访谈和制度分析等方法,立体勾勒了义
本书是东盟国别教育研究丛书系列成果之一,主要研究印度尼西亚教育历史和现状,内容共分九章,包括印度尼西亚国家概况、教育概况、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品德教育、华文教育、英语教育,以及中印尼国际、省际教育交流情况等。全书内容丰富,既有印度尼西亚国家概况,又有对印度尼西亚历史特别是教育史的回顾,更有对印度尼西亚教育当代
本书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及其分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博雅教育”的实践探索。学校提出的“学识广博、品行高雅”的育人目标,是“博雅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创新实践,尝试建构一种新的教育生态。书稿从学校内涵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综合治理、课程建设、课堂变革、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记录“博雅教育”的探索实践过程
本书是一部关于义务教育实践的研究著作。作者是长期从事基层学校管理工作的教育工作者,针对新市民子女学校义务教育提出“三业”教育理念,将职业、学业、事业联系起来,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可操性极强的课程体系,缓解了学困生家长中考分流焦虑,为学生赋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效果良好,具备推广价值。这些来自教学一线工作的创新
本书研究缘于永安抗战场景渐受关注以及加强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研究的客观需要。作为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组成部分的永安教育,一方面,其变迁受着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的促成,也有助于丰富教育与文化关系的认知;另一方面又可以之为个案,从中感知全面抗战时期仁人志士的民族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为此,本研究拟在收集、解读已有资料(特别是档案、当事者
本书对河南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规模、当前面临的问题、未来的对策建议进行了概括和研究。全全书由总报告、高等教育篇、职业教育篇、基础教育篇、学前教育篇、专题篇、综合篇及附录组成,系统反映了河南各级各类民办教育的基本情况。总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
本书分为报告、分报告、专题篇、比较与借鉴篇、案例篇和附录六个部分。本书聚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一主题,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就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演进、2023年工作推进情况等内容开展深入研究,总体上看,2023年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强化质量要求、聚焦群众满意、注重内涵建设、优化“硬件”指标、注重
书稿是一部教育学研究专著,整体写作质量较高。全书除绪论外共八章。作者基于民族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借鉴相关研究,构建适合民族地区的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实地调查西北民族地区6个县(市、区),系统了解各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展;综合运用实地调查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数据,从整体上把握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