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徐书一直来致力于经方的研究,在临床中提倡以脉诊为中心,以经方作为龙头,时方作为龙尾,专病专药画龙点睛。由于徐书勤于学习、善于思辨,又临床,经验丰富,娴熟运用经方,一切从临床实际出发,不只局限于《伤寒杂病论》条文,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更加丰富了经方的临床运用实践。如徐书在第二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2016
是为了帮助中医初学者、中医学生及低年资中医师学习《黄帝内经》而撰写的。以简单的语言解释《黄帝内经》条文,着眼于其理论意义的现实阐发,沟通经典与临床,从而帮助读者学习经典。本分册包括病症、诊治、治法、养生等内容,约20万字。
主要内容基于我们面对中医规培生和基层中医串讲《黄帝内经》的讲稿。本册重点阐释病因病机,以简单的语言解释《黄帝内经》条文,着眼于其理论意义的现实阐发,沟通经典与临床,从而帮助读者学习经典。
本书介绍了中医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中医药学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地充实、发展与完善的,中医药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及丰富的防治疾病经验。
初定三辑十章共计70万字。第一辑包括人与天地、阴阳、五行、脏腑、精气神等内容约20万字,已经基本完稿。第二辑重点阐释病因病机,约20万字,亦已基本完稿。第三辑包括病症、诊治、治法、养生等内容,约20万字,尚未完稿。
本册分为丛书的上卷,即基础卷,共分为五章,分别由绪论、阴阳五行、藏象、精气神、养生组成。全书访照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以阴阳五行、藏象、精气神为纲,以《黄帝内经》的条文为线索,以临床验案为点睛,将中医理论融会贯通。
本书取名“仲景之门”,共有三道“门”,第一道门为“伤寒之门”,第二道门为“金匮之门”,第三道门为“临证之门”。其写作思路如下:第一为原文,即《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第二为浅述,有编者自己的见解,也有历代医家对原文的阐释;第三为原方原量,即原著中方药的用量和服用方法;第四为常用剂量,即基于临证实际情况而酌定的药量;第
《金匮要略阐义》四卷,清·汪近垣着,咸丰十年(一八六〇)钞本,现藏于南京图书馆。作者汪近垣,江苏仪徵人,清代道光、咸丰年闻名医。幼习儒业,工书法,尤长隶书,同时拜于本县名医李炳门下。李炳字振声,号西垣,行医于楚、越、江、淮问,晚年多寓邵伯镇、瓜州北湖。着有《辨疫琐言》《金匮要略注》《西垣诊藉》等。李炳是专执经方的名家,
本书以中医经典之首《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体系为纲,明确表达了天人相应的生命结构模型五运六气。这是时间空间变化的中国传统表达,即日地月三者在银河系空间位移变化,产生不同时间的能量,光照,温度,气候等,从而影响人的气血,津液水分的运动状态,影响人的生老病死。 这个五运六气对生命物质基础和结构的影响有其层次,传统表达为神机和
本书对天道、阴阳、五行、四时、六气、八风、一与九、年与岁、时与候、气等中医十大基础问题进行了追溯与考证,充分说明了中医文化基础的合理性、常青性与永恒性,为当下深入研究和阐释中医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提供了范本。本书作者刘明武先生系我国著名学者,近10年来以其深厚的国学基础与独特视野,将地质学中有其矿必有其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