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国家政治体制还是在全球治理上,自由民主之秩序都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本专著中,白彤东教授提出受儒家思想启发的可替代政治模式,试图解决当今全球的一些根本政治问题。 在国家政治体制问题上,本书认为,儒家可以认可自由民主政体的自由部分,儒家也可以认可机会平等与以人民为本的政府问责等民主理念。但是,儒家会把更多的政
孙复、石介是宋代儒学发展链条中极为关键的一环。他们上承中唐的韩愈、柳宗元,下启宋代新儒学,一生以学道、行道、传道为己任,致力于儒学的复兴和发展,在改变唐末五代以来的颓废学风、重建师道和社会伦理秩序、变革经学研究方法、培养人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书按照孙复、石介的思想脉络、社会活动和与宋代新儒学兴起相关的诸问题,
作为中国主流的传统思想,孟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以及思想史上影响巨大且深远。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帝王和学者对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双向义务”的君臣关系主张以及肯定“汤武放伐”的“易姓革命”思想等持批判和否定态度,但自从朱熹将《孟子》编入“四书”,著《四书章句》以来,孟子思想作为儒家正统思想获得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是一本从文章学的角度对《论语》进行解读的作品。《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不仅有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在创作思路上也别具特色。本书共分六章,分别讨论了《论语》的主旨、材料、结构、文体、语言、文风,展现了《论语》作为古代语录体散文经典所具有的种种魅力。读者通过本书,可以从全新的文章学的视角走进《论语》,在体悟孔子人生智慧、处
本书是“中华经典名著选译与赏析”丛书的一个分册。本书译自《中庸》。《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本书译者在忠实翻译《中庸》全文的同时,附
本书着重于批驳朱程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指出“举凡民之饥寒愁怨、饮食男女、常情隐曲之感,咸视为人欲之甚轻者矣,轻其所轻,乃‘吾重天理也、公义也’,言虽美,而用之治人,则祸其人。”戴震指责程朱“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此《全译》完整翻译解读,可使今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孟子》的意蕴。
本书作为道家学说的开创之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典籍,它与《庄子》如双峰并峙,与《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本书以丰富详实的文献史料为基础,按历史脉络梳理了儒家学说在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传播的过程,并研究了儒家学说直至近现代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本书以中华书局王孝鱼《庄子集释》点校本为底本,参考其他校刊成果,并吸收作者多年庄学研究成果编纂而成。每篇设“题解”“庄子说”“简注”“今译”“说庄子”四个部分。“题解”是对整篇文章主旨的解读,明篇名之要义。“庄子说”重点对原文点校。“简注”对字句的注音、解析,除个别辨正外,力求简明扼要,不做旁征博引。“今译”是对原文的
本选题对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和今通行本(书中称今本)三种版本的《老子》的内容和文字进行了详细比较和深入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老子》的成书以及流传过程进行了探讨,结合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从辩证唯物史观出发,对《老子》各篇章进行了简明的翻译、解读与评述,提出了一些新见,辨析了战国晚期混入并长期附着在《老子》一书